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美麗鄉村如何規劃?
發布日期:2019-11-22 點擊數:300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在2017年,并提出了鄉村振興“三步走”,在2018年開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年又發布了鄉村振興五年規劃(2018-2022年),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鄉村振興是為了什么?很多人表面上理解是能讓農民有一個更好的經濟收入,其實,這只是鄉村振興的一部分,通過鄉村振興不僅要提升農民生活保障,還要塑造一個美麗鄉村新面貌,做好美麗鄉村的規劃,鄉村不美麗了,農民能掙到錢?那簡直是胡扯。所以今天作為專業旅游規劃公司就來談談,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美麗鄉村規劃該如何做好?
農村公共空間設施優化完善
很多人不了解農村,還說農村能有什么公共空間,那就錯了,農村除了有歷史遺留的古建筑,還有古樹、河流、街道、戲臺、祠堂、廟宇等等,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從美化公共設施開始。
(1) 農村水系規劃
水塘、河流、溝渠和古井是農村比較常見的水系,村民的生活與之息息相關,其具有防洪排澇、農業灌溉、生物棲息與休閑游憩等生態功能,是村民洗衣、洗菜、洗澡等生產、生活、交流空間。水系規劃修復過程中,要遵循不破壞生態的原則,處理好水系、植物、駁岸和生產設施間的關系,在河流兩側適當設置四季皆宜的階梯式親水駁岸,滿足村民親水的心理和生活需求;對于水塘整治,配置鄉土植物并結合魚類的養殖,在滿足實用性的基礎上增強趣味性和觀賞性,塑造鄉村特色性植物群落景觀,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景觀點;對于溝渠整治,要保證其排水和灌溉功能都正常的情況下,利用園林造景,打造更加豐富的溝渠景觀;對于古井而言,要保證周邊無污染企業,保障水源的安全無污染。
(2) 古樹名木規劃
村子里豈能沒有樹木呢?這是村子祖先種下的,是整個村子的根,古樹是村莊的根。而如今古樹作為村民日常乘涼休憩的場所,優化重點便是就地保護古樹,設置適宜的休憩座椅,供村民聊天、下棋、讀書看報之用。
(3) 農村街道規劃
對于沿道路、河流發展演變成的帶狀村莊來說,街巷空間的更新改造顯得尤為重要。街巷空間改造需保留原有格局的空間尺度,做好入口廣場設計,協調好兩邊建筑立面、屋頂的材質、色彩和風格,拆除超高超大違章建筑,保持原有街巷空間的生活韻味。
(4) 農村院落規劃
家家都有自己的院子,而農村的大多院落呈現開放式或半圍合式,體現了村民鄰里守望相助,相親相愛的生活氛圍。庭院優化,既可將有代表性的農作生產工具布置在庭院中,營造有著當地農耕文化與農耕活動氛圍的景觀,又可種植棗樹、杏樹、石榴樹等實用型果樹,并結合園藝小品和觀賞性花卉種植,美化庭院環境。
(5)祠堂規劃
祠堂是用來祭祀祖先的,而以同宗同族為代表的宗祠文化是村民獲得歸屬感的重要媒介。祠堂空間作為信仰空間,能讓身在異鄉宗親記得住鄉愁,能提高鄉村的凝聚力和親和力,有利于鄉風文明建設。祠堂應在節假日舉辦特色的鄉村活動,加深村民間的感情交流,增強村民對鄉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6) 戲臺規劃
戲臺是地域文化的產物,是各種演繹活動的舉辦地點,是農村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老戲臺空間宜植入活動演出,充分利用歷史建筑的文化內涵,喚起村民的情感歸屬,使其成為能講故事且具有認知性的場所。
美麗鄉村規劃農村的樣子不能變
(1) 建筑文化
每個地區的建筑風格是不一樣的,如徽派建筑、客家圍屋、傣族竹樓等。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能盡量保持農村建筑肌理不發生較大的變化,將歷史古建筑風格得以保留并進行一定程度的修繕,再植入特色農村文化,激活古建筑在農村中的作用。對于農村住宅,在滿足建筑采光、建筑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延續建筑堪輿學的理念,融入古建元素和現代元素,塑造新型的村莊面貌。
(2) 民俗文化
農村鄉鎮有趕集、看戲、逛廟會等民間習俗。延續多年的趕集傳統,每逢特定時日,商販齊集在固定地點,一個接一個的攤子,擺放的整整齊齊,村民紛紛上街購物,農場因趕集活動而變得熱鬧。對于文化生活匱乏的村民而言,看戲是他們喜聞樂見的生活方式。鄉下看戲,露天的戲臺,結合質樸的語言和生動的表演,便能引起村民的呼聲。保留民俗特色文化,就是在保護鄉音,是能讓村民能充分感受到家鄉的氣息的,是村民鬧鐘揮之不去的鄉村記憶。
(3) 宗教文化
鄉村宗教信仰包括自然崇拜、祖先祭祀、佛教信仰、道教信仰等,具有多元性和復合性。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凈化鄉村,促進鄰里關系的融洽與家庭關系的改善。寺廟、宗祠往往是村民表達宗教信仰的精神活動場所。利用寺廟傳播環保的理念,傳遞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的愛心,讓發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村民自主的參與到鄉村環境整治活動中來,使鄉村環境變得美麗、村民行為活動方式變得文明,村民精神生活變得富裕。
(4) 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指由村民在長期農業生產活動中形成的風俗文化,具有地域性、鄉土性、傳承性與多元性的特點。例如婺源的特色梯田文化景觀,可采用先進的水土保持技術來保證斜坡的穩定性,并清理排水溝的垃圾,塑造梯田賞花、農地聽風的農耕生活場景。生產生活性設施與村民的農耕生產活動密切聯系,體現鄉村質樸的生活氣息,是能夠引起人們對鄉村印象共鳴的鄉土要素,如石磨、木質碾米機、柴草垛等。在鄉村入口、中心廣場、主要街巷等重要節點的景觀整治和庭院改造處,依據空間的主題,適當布置鄉村生產生活性設施,賦予空間歷史特征,使各個空間相呼應,突出村莊特色。
鄉村產業的創新、轉型和升級
產業是美麗鄉村規劃的基礎,鄉村經濟靠什么維持?還不是農村本身所具有的特色產業,但是僅僅依靠農村現有產業遠遠不夠,還需要進行產業的創新和升級,有些還需要做產業轉型,淘汰落后的沒有能力繼續經營的產業,或者將這些產業轉變成別的生產方式。結合村莊功能結構布局的調整,完善鄉村產業結構,有重點、有針對性地發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將生產和經營的產業資源轉化為鄉村景觀要素,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產業創新可以讓農村經濟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畢竟創新產業具備獨特性,人們都喜歡“新”內容,抓住人們的好奇心理做文章也是不錯的啊!
本文原創地址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www.cyxlxf.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
熱門文章閱讀:美麗鄉村規劃如何助力鄉村旅游?
熱門標簽:美麗鄉村規劃上一篇:成功的休閑農莊規劃都避免了這些問題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農村公共空間設施優化完善
很多人不了解農村,還說農村能有什么公共空間,那就錯了,農村除了有歷史遺留的古建筑,還有古樹、河流、街道、戲臺、祠堂、廟宇等等,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從美化公共設施開始。

水塘、河流、溝渠和古井是農村比較常見的水系,村民的生活與之息息相關,其具有防洪排澇、農業灌溉、生物棲息與休閑游憩等生態功能,是村民洗衣、洗菜、洗澡等生產、生活、交流空間。水系規劃修復過程中,要遵循不破壞生態的原則,處理好水系、植物、駁岸和生產設施間的關系,在河流兩側適當設置四季皆宜的階梯式親水駁岸,滿足村民親水的心理和生活需求;對于水塘整治,配置鄉土植物并結合魚類的養殖,在滿足實用性的基礎上增強趣味性和觀賞性,塑造鄉村特色性植物群落景觀,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景觀點;對于溝渠整治,要保證其排水和灌溉功能都正常的情況下,利用園林造景,打造更加豐富的溝渠景觀;對于古井而言,要保證周邊無污染企業,保障水源的安全無污染。
(2) 古樹名木規劃
村子里豈能沒有樹木呢?這是村子祖先種下的,是整個村子的根,古樹是村莊的根。而如今古樹作為村民日常乘涼休憩的場所,優化重點便是就地保護古樹,設置適宜的休憩座椅,供村民聊天、下棋、讀書看報之用。
(3) 農村街道規劃
對于沿道路、河流發展演變成的帶狀村莊來說,街巷空間的更新改造顯得尤為重要。街巷空間改造需保留原有格局的空間尺度,做好入口廣場設計,協調好兩邊建筑立面、屋頂的材質、色彩和風格,拆除超高超大違章建筑,保持原有街巷空間的生活韻味。
(4) 農村院落規劃
家家都有自己的院子,而農村的大多院落呈現開放式或半圍合式,體現了村民鄰里守望相助,相親相愛的生活氛圍。庭院優化,既可將有代表性的農作生產工具布置在庭院中,營造有著當地農耕文化與農耕活動氛圍的景觀,又可種植棗樹、杏樹、石榴樹等實用型果樹,并結合園藝小品和觀賞性花卉種植,美化庭院環境。
(5)祠堂規劃
祠堂是用來祭祀祖先的,而以同宗同族為代表的宗祠文化是村民獲得歸屬感的重要媒介。祠堂空間作為信仰空間,能讓身在異鄉宗親記得住鄉愁,能提高鄉村的凝聚力和親和力,有利于鄉風文明建設。祠堂應在節假日舉辦特色的鄉村活動,加深村民間的感情交流,增強村民對鄉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6) 戲臺規劃
戲臺是地域文化的產物,是各種演繹活動的舉辦地點,是農村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老戲臺空間宜植入活動演出,充分利用歷史建筑的文化內涵,喚起村民的情感歸屬,使其成為能講故事且具有認知性的場所。
美麗鄉村規劃農村的樣子不能變
(1) 建筑文化
每個地區的建筑風格是不一樣的,如徽派建筑、客家圍屋、傣族竹樓等。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能盡量保持農村建筑肌理不發生較大的變化,將歷史古建筑風格得以保留并進行一定程度的修繕,再植入特色農村文化,激活古建筑在農村中的作用。對于農村住宅,在滿足建筑采光、建筑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延續建筑堪輿學的理念,融入古建元素和現代元素,塑造新型的村莊面貌。
(2) 民俗文化
農村鄉鎮有趕集、看戲、逛廟會等民間習俗。延續多年的趕集傳統,每逢特定時日,商販齊集在固定地點,一個接一個的攤子,擺放的整整齊齊,村民紛紛上街購物,農場因趕集活動而變得熱鬧。對于文化生活匱乏的村民而言,看戲是他們喜聞樂見的生活方式。鄉下看戲,露天的戲臺,結合質樸的語言和生動的表演,便能引起村民的呼聲。保留民俗特色文化,就是在保護鄉音,是能讓村民能充分感受到家鄉的氣息的,是村民鬧鐘揮之不去的鄉村記憶。

鄉村宗教信仰包括自然崇拜、祖先祭祀、佛教信仰、道教信仰等,具有多元性和復合性。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凈化鄉村,促進鄰里關系的融洽與家庭關系的改善。寺廟、宗祠往往是村民表達宗教信仰的精神活動場所。利用寺廟傳播環保的理念,傳遞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的愛心,讓發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村民自主的參與到鄉村環境整治活動中來,使鄉村環境變得美麗、村民行為活動方式變得文明,村民精神生活變得富裕。
(4) 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指由村民在長期農業生產活動中形成的風俗文化,具有地域性、鄉土性、傳承性與多元性的特點。例如婺源的特色梯田文化景觀,可采用先進的水土保持技術來保證斜坡的穩定性,并清理排水溝的垃圾,塑造梯田賞花、農地聽風的農耕生活場景。生產生活性設施與村民的農耕生產活動密切聯系,體現鄉村質樸的生活氣息,是能夠引起人們對鄉村印象共鳴的鄉土要素,如石磨、木質碾米機、柴草垛等。在鄉村入口、中心廣場、主要街巷等重要節點的景觀整治和庭院改造處,依據空間的主題,適當布置鄉村生產生活性設施,賦予空間歷史特征,使各個空間相呼應,突出村莊特色。
鄉村產業的創新、轉型和升級
產業是美麗鄉村規劃的基礎,鄉村經濟靠什么維持?還不是農村本身所具有的特色產業,但是僅僅依靠農村現有產業遠遠不夠,還需要進行產業的創新和升級,有些還需要做產業轉型,淘汰落后的沒有能力繼續經營的產業,或者將這些產業轉變成別的生產方式。結合村莊功能結構布局的調整,完善鄉村產業結構,有重點、有針對性地發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將生產和經營的產業資源轉化為鄉村景觀要素,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產業創新可以讓農村經濟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畢竟創新產業具備獨特性,人們都喜歡“新”內容,抓住人們的好奇心理做文章也是不錯的啊!
本文原創地址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www.cyxlxf.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
熱門文章閱讀:美麗鄉村規劃如何助力鄉村旅游?
熱門標簽:美麗鄉村規劃上一篇:成功的休閑農莊規劃都避免了這些問題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