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態農業規劃公司_專注旅游規劃15年
發布日期:2020-01-10 點擊數:174
現代生態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模式,是具備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對于發展鄉村振興有積極推動作用。畢竟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只要明確這個方向,堅定不移的走下去,農業現代化和實現鄉村振興是指日可待的。現代生態農業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于一體,把生態和社會效益一起融合到農業發展道路上,無疑是具有巨大社會效益的發展模式,綠水青山也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了。那么你對現代生態農業有哪些疑問?今天讓專業旅游規劃公司來為你一一解答。
現代生態農業有哪些內涵?
1、基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現代生態農業從系統論的視角,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維護并提升復雜的農業生態系統的持續性、穩定性、生產性等,滿足現代社會與國家的戰略需求;
2、將人類置于龐大且復雜的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生物群體和無生命的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動態的聯系與相互影響關系,生態系統的均衡程度會影響到農業生態系統及農業產出品的質量和效率,而人類的農業活動也會通過復雜的、動態的內部關系影響到生態系統;
3、大量引入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既有生態農業的常規技術和微觀技術,也有與規模化生產相結合的農業宏觀生態工程技術等;
4、不僅強調產出更多的食物、工業原料、生物能源等,而且強調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價值鏈的提升,既注重生物產量也注重經濟產量。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有何必要性?
1、是緩解當前農業生態系統不同程度失衡、局部失衡的需要。實施現代生態農業,能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體系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為人類后代永續利用自然資源創造了條件;
2、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現代生態農業能夠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布局優化,提高農產品的產出效率和品質,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同時,還能改善廣大農村地區的居往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等;
3、是應對國際農產品激烈競爭局勢的客觀要求。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一直處于國際農產品市場產業鏈的末端。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有助于生產高質量的生態農產品,提升了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是什么?
三個關鍵概念的拓展性理解。現代生態農業本質上是以農業生態系統為依托,與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復雜開放的循環系統,這個復雜開放的循環系統要求對相關概念的拓展性理解,這也是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理論框架的前提和基礎。
其一,大農業。現代生態農業追求的是高效低耗的生產過程和高產優質的農產品,現代生態農業對農業的拓展性理解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把生態農業的過程優勢和產品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二是現代生態農業的外延不僅包括種植業中的糧食作物,也包括蔬菜作物、綠肥作物、飼料作物、牧草及花卉等;不僅涵蓋狹義農業,也包括林、牧、副、漁業,以及各類產業。三是除了第一產業之外,將與農產品相關的二、三產業納入建設和服務的綜合經營體系,在產供銷、農工貿等經營模式上不斷發展創新,而且將以互聯網為主的信息科學、農業農村傳統文化等多元要素,也納入現代生態農業范疇。四是空間分布和表現形式方面,既有傳統的陸地農業,也有有助于緩解人類水資源、耕地和糧食危機的海洋農業;既有拓寬農業生產途徑,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高效農業,又有充分發揮農業生產、生態和生活功能的觀光農業等可以擴展農業的表現形式。
其二,大生態。現代生態農業繼承了傳統農業的綜合利用各種生物資源和建立良性的農業物質循環系統,或者開發各種生物飼料制造綠色產品提高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品質,或者采用生物能源等方法,提高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資源利用效率,以實現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運行中農業資源的就地轉化增值,如桑基、果基漁業,稻田養殖等。同時,現代生態農業對農業生態系統的理解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現代生態農業所依托的農業生態系統是開放的、與社會系統是相互關聯且有著復雜關系的動態系統,且農業體系與農村生活、城鎮環境系統等存在多重相互影響。二是現代生態農業不僅在生產環節注重生態效益,而且在農產品收集、銷售與消費等環節,同樣注重生態影響與生態效益。
其三,大社會。現代生態農業從農業生產到工業生產,再到工農業配套生產和服務都要進行整體性組合。實現現代生態農業的社會經濟生態目標,對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解應該超越農業本身的范疇,通過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傳導,它的穩健運行不僅需要全社會的參與,也需要現代科技和現代管理理念的投入。同時,現代生態農業的外溢性也會對農業體系之外的經濟、環境、文化等帶來影響。
中國現代生態農業的政策梳理
作為一種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不同階段“三農”發展中重大問題的回應,是個動態的過程,相關政策具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1973~1981年:農業農村生態問題局部治理階段,間接性生態農業政策開始出現。從文獻可以看出,此階段“生態農業”的概念雖未正式提出,但相關文件已初現生態農業端倪。由于糧食生產是該階段農業農村發展的重點,農業生產中以有機投入和傳統技術為主,因此,生態問題尚不突出。但是,長期的饑餓壓力導致單一糧食生產、農業資源過度利用,致使農業內部和農業與其他產業間結構不平衡,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下降。
1982~1992年:農業農村生態問題的全面治理階段,以環保為目的的生態政策正式出臺。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等以不同形式轉移到農村,農村污染源從農業轉變為農業、工業雙重污染,污染物既有來自農村也有來自城市,種類呈現多樣性。
1993~1999年:農業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階段,中央倡導、地方試點生態農業政策。1993年,農業部等七部委聯合提出“關于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的報告”,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生態農業的建設試點工作,意味著生態農業建設工作正式納入政府行為。1994年,國務院批準了“關于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的報告”,要求各地積極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試點工作。1995年,國家環保局組織實施了農業生態、鄉鎮企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恢復、污染控制、資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111個生態示范區。1996年,“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
2000年至今:農業生態問題的系統性治理階段,現代生態農業政策系統性逐步形成。進入21世紀,包括農業農村在內的環境問題頻發。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內外環境都對生態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以互聯網和智能化為主的信息化技術迅速發展,為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提出要優化調整種養業結構,積極開展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因地制宜推廣節水、節肥等節約型農業技術。2016年9月,農業部印發《農業綜合開發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指引(2017~2020年)》,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正式上升至國家戰略,《指引》提出:2017~2020年計劃建設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300個左右,積極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標準化生產水平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為了能滿足國內人民需求,中國現代生態農業規劃中還需要加強的幾點:
一是跨學科多領域的協同研究。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涉及經濟學、生態學、農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種學科。目前以生態學、經濟學領域的專家為主,不僅研究內容受限,而且缺乏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所需的理論支撐,理論研究的系統性亟需完善。因此,需要多領域多學科的專家協同攻關,共同探索,逐步完善并形成推動現代生態農業不斷深入的理論體系。
二是差異化地方化的實踐探索。因地制宜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原則。我國各地需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自然社會特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模式。政府可以從宏觀上引導樹立生態農業發展理念,中觀上激勵延伸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微觀上宣傳和推廣典型現代生態農業模式。
三是與現代科技和管理理念的融合提升。區別于傳統農業,現代生態農業最顯著特點之一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現代管理理念。因此,需要對已經成熟的現代生態農業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進行篩選提煉,將其應用和推廣到農業體系;同時,加大對現代生態農業發展關鍵難點技術的投資,鼓勵現代生態農業在運營管理等方面試驗改革,提升現代生態農業科技與管理水平。
此文來源于網絡,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www.cyxlxf.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特色小鎮規劃落地難?是你沒搞清這幾個問題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現代生態農業有哪些內涵?
1、基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現代生態農業從系統論的視角,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維護并提升復雜的農業生態系統的持續性、穩定性、生產性等,滿足現代社會與國家的戰略需求;
2、將人類置于龐大且復雜的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生物群體和無生命的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動態的聯系與相互影響關系,生態系統的均衡程度會影響到農業生態系統及農業產出品的質量和效率,而人類的農業活動也會通過復雜的、動態的內部關系影響到生態系統;
3、大量引入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既有生態農業的常規技術和微觀技術,也有與規模化生產相結合的農業宏觀生態工程技術等;
4、不僅強調產出更多的食物、工業原料、生物能源等,而且強調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價值鏈的提升,既注重生物產量也注重經濟產量。

1、是緩解當前農業生態系統不同程度失衡、局部失衡的需要。實施現代生態農業,能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體系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為人類后代永續利用自然資源創造了條件;
2、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現代生態農業能夠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布局優化,提高農產品的產出效率和品質,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同時,還能改善廣大農村地區的居往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等;
3、是應對國際農產品激烈競爭局勢的客觀要求。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一直處于國際農產品市場產業鏈的末端。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有助于生產高質量的生態農產品,提升了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是什么?
三個關鍵概念的拓展性理解。現代生態農業本質上是以農業生態系統為依托,與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復雜開放的循環系統,這個復雜開放的循環系統要求對相關概念的拓展性理解,這也是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理論框架的前提和基礎。
其一,大農業。現代生態農業追求的是高效低耗的生產過程和高產優質的農產品,現代生態農業對農業的拓展性理解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把生態農業的過程優勢和產品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二是現代生態農業的外延不僅包括種植業中的糧食作物,也包括蔬菜作物、綠肥作物、飼料作物、牧草及花卉等;不僅涵蓋狹義農業,也包括林、牧、副、漁業,以及各類產業。三是除了第一產業之外,將與農產品相關的二、三產業納入建設和服務的綜合經營體系,在產供銷、農工貿等經營模式上不斷發展創新,而且將以互聯網為主的信息科學、農業農村傳統文化等多元要素,也納入現代生態農業范疇。四是空間分布和表現形式方面,既有傳統的陸地農業,也有有助于緩解人類水資源、耕地和糧食危機的海洋農業;既有拓寬農業生產途徑,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高效農業,又有充分發揮農業生產、生態和生活功能的觀光農業等可以擴展農業的表現形式。
其二,大生態。現代生態農業繼承了傳統農業的綜合利用各種生物資源和建立良性的農業物質循環系統,或者開發各種生物飼料制造綠色產品提高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品質,或者采用生物能源等方法,提高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資源利用效率,以實現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運行中農業資源的就地轉化增值,如桑基、果基漁業,稻田養殖等。同時,現代生態農業對農業生態系統的理解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現代生態農業所依托的農業生態系統是開放的、與社會系統是相互關聯且有著復雜關系的動態系統,且農業體系與農村生活、城鎮環境系統等存在多重相互影響。二是現代生態農業不僅在生產環節注重生態效益,而且在農產品收集、銷售與消費等環節,同樣注重生態影響與生態效益。
其三,大社會。現代生態農業從農業生產到工業生產,再到工農業配套生產和服務都要進行整體性組合。實現現代生態農業的社會經濟生態目標,對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解應該超越農業本身的范疇,通過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傳導,它的穩健運行不僅需要全社會的參與,也需要現代科技和現代管理理念的投入。同時,現代生態農業的外溢性也會對農業體系之外的經濟、環境、文化等帶來影響。

作為一種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不同階段“三農”發展中重大問題的回應,是個動態的過程,相關政策具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1973~1981年:農業農村生態問題局部治理階段,間接性生態農業政策開始出現。從文獻可以看出,此階段“生態農業”的概念雖未正式提出,但相關文件已初現生態農業端倪。由于糧食生產是該階段農業農村發展的重點,農業生產中以有機投入和傳統技術為主,因此,生態問題尚不突出。但是,長期的饑餓壓力導致單一糧食生產、農業資源過度利用,致使農業內部和農業與其他產業間結構不平衡,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下降。
1982~1992年:農業農村生態問題的全面治理階段,以環保為目的的生態政策正式出臺。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等以不同形式轉移到農村,農村污染源從農業轉變為農業、工業雙重污染,污染物既有來自農村也有來自城市,種類呈現多樣性。
1993~1999年:農業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階段,中央倡導、地方試點生態農業政策。1993年,農業部等七部委聯合提出“關于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的報告”,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生態農業的建設試點工作,意味著生態農業建設工作正式納入政府行為。1994年,國務院批準了“關于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的報告”,要求各地積極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試點工作。1995年,國家環保局組織實施了農業生態、鄉鎮企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恢復、污染控制、資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111個生態示范區。1996年,“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
2000年至今:農業生態問題的系統性治理階段,現代生態農業政策系統性逐步形成。進入21世紀,包括農業農村在內的環境問題頻發。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內外環境都對生態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以互聯網和智能化為主的信息化技術迅速發展,為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提出要優化調整種養業結構,積極開展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因地制宜推廣節水、節肥等節約型農業技術。2016年9月,農業部印發《農業綜合開發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指引(2017~2020年)》,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正式上升至國家戰略,《指引》提出:2017~2020年計劃建設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300個左右,積極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標準化生產水平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為了能滿足國內人民需求,中國現代生態農業規劃中還需要加強的幾點:
一是跨學科多領域的協同研究。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涉及經濟學、生態學、農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種學科。目前以生態學、經濟學領域的專家為主,不僅研究內容受限,而且缺乏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所需的理論支撐,理論研究的系統性亟需完善。因此,需要多領域多學科的專家協同攻關,共同探索,逐步完善并形成推動現代生態農業不斷深入的理論體系。
二是差異化地方化的實踐探索。因地制宜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原則。我國各地需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自然社會特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模式。政府可以從宏觀上引導樹立生態農業發展理念,中觀上激勵延伸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微觀上宣傳和推廣典型現代生態農業模式。
三是與現代科技和管理理念的融合提升。區別于傳統農業,現代生態農業最顯著特點之一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現代管理理念。因此,需要對已經成熟的現代生態農業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進行篩選提煉,將其應用和推廣到農業體系;同時,加大對現代生態農業發展關鍵難點技術的投資,鼓勵現代生態農業在運營管理等方面試驗改革,提升現代生態農業科技與管理水平。
此文來源于網絡,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www.cyxlxf.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特色小鎮規劃落地難?是你沒搞清這幾個問題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