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只是口號?真正的美麗鄉村是什么樣的?
發布日期:2020-01-17 點擊數:334
美麗鄉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讓農民真真正正的實現收入增加,但現在很多農村理解的美麗鄉村建設是在農村里搞點刷墻畫畫,再弄弄道路硬化,綠化工作等等,其實這都是比較表面的工作,并沒有理解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層次—農民增收,今天作為專業旅游規劃公司就來帶你了解真正的美麗鄉村是什么樣的?這才是農民期盼的美麗鄉村。
一、美麗鄉村不能成為泛濫的口號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于這一點,我高度認同。
毫無疑問,只有解決好垃圾處理、污水治理、衛生改廁、村莊綠化、村道硬化等突出問題,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但是,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兼顧環境整治和農民增收。
然而,眼下的很多鄉村改造,只是做到了環境整治(俗稱美麗),卻忽略了農民的更深層次需求。更有甚者,連“美麗”都是假的,更不要提農民增收了。
很多鄉村,只是穿衣戴帽的改造幾棟危房、硬化了幾條鄉村道路、裝上路燈、修了幾座化糞池、建了一個戲臺,就號稱“最美鄉村”!于是乎,全國遍地是“最美鄉村”,有些鄉村嫌“最”不過癮,另辟蹊徑,號稱“醉美鄉村”。
首先,這么多“最美”、“醉美”,挑戰了我對“最”的理解。其次,挑戰了我對“美麗宜居鄉村”的理解。真的是“醉”了。
當大家感覺到美麗鄉村居然如此容易速成,于是乎,造假就不可避免。
比如凈化問題,很多農村的確建立了公廁,但后續的管理卻一堆問題。首先是誰來管理,其次是糞便如何處理,最后要不要建沖水式廁所以及如何搭建管網進行污水處理的系列問題。“廁所革命”本來是好的初衷,在很多地方,廁所卻很諷刺的變成了全村最臟、最臭的地方。
比如亮化問題,據報道,西安市雁塔區魚化寨街道辦事處小煙莊村一條僅100多米長、三四米寬的村道,竟安裝了44桿路燈。據測算,村道的東側共有23桿路燈,西側有21桿,路燈間距最小僅2.2米。
比如美化問題,福建省住建廳曾經公布一批負面案例,展示美麗鄉村建設中慘不忍睹的“形象工程”。問題集中在三個方面: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園、大廣場、偏離整治重點;照搬城市模式,脫離鄉村實際;破壞鄉村風貌和自然生態(尤其是過度硬化)。
美麗鄉村建設,造假風不遏制,估計鄉村不是越來越美,而是越來越丑。
二、美麗鄉村之下,依然是鄉村的空心化
很多美麗鄉村的速成,不是因為改造,而是直接建設了一片又一片新樓房。諷刺的是,農民拒絕上樓。
總結農民不愿上樓的原因,大致有幾種:從事農業生產不方便;不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成本提高。
曾今看過國家級貧困縣——四川達州市宣漢縣部分行政村,發現問題不少:耗費大量國家扶貧資金建設的異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雖已基本建成,卻因無法解決部分村民就業、生產及生活保障等問題,導致安置房“無人居住”、“大量空置”,且陸續出現漏水等質量問題;村委會對精準扶貧、易地搬遷名額評定時,涉嫌標準不一和數字造假;因災、因病、因學返貧情況時有發生,部分群眾產生不滿情緒。
部分農民入住安置點期間,他們不得不在安置點和自家田地之間來回跑,白天回老宅附近種地,晚上回安置點睡覺,來回依靠步行,往返至少20公里。
對于農民來說,“住老房怕塌,住新房怕餓”。
我們公司走訪過某些的鄉村,大部分老人重新還是選擇回到老宅,讓新建的鄉村變成二次空心村。
部分穿衣戴帽,就地完成美麗改造的鄉村,也好不到哪里去。農民的收入沒有增加,有關部門完成了面子,而農民的里子依然貧窮,不得不離開鄉村去打工,形成美麗鄉村的空心化。
只注重表面、形式的美麗,而忽略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最終導致的結果只能是農民對美麗鄉村的不認可,甚至是抵制。
如果鄉村美麗了,農民卻走了,那么,美麗宜居鄉村是給誰“宜居”的?
三、美麗并不是村民的剛需
老實說,農民并沒有感覺自己的鄉村有多不美麗,所謂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農民知道鄉村存在的臟亂差,他們也在與時俱進,他們渴望享受祖國改革開放的紅利,希望縮短城鄉差距,農民對基本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有改善需求,再正常不過。
當我們在談鄉土文化、傳統文化的時候,當我們追憶童年、童趣的時候,當我們留戀鄉野、田園的時候,一定要搞明白一個問題:這是城里人要的生活,不是農村的農民。
農民就生活在那樣的氛圍里,他們如魚得水,反而是岸上的羊——我們城里人,急于跳入水里。
城里人希望鄉村出現更多雅致的莊園、舒適的民宿,但是,這些莊園和民宿絕不是在造景上取勝,鄉村不缺景致,鄉村缺的是活力。而活力的營造,靠的是產業支撐、功能配套、溫情傳遞、大眾參與、文化創意、時尚引領。
遺憾的是,我們當前的很多鄉村并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鄉村需要進行景觀打造 ,于是乎請來了規劃設計師、建筑設計師、景觀設計師、室內設計師,對鄉村大動土木,挖山填湖,穿衣戴帽,肆意拼接,一味進行景觀性、空間性打造,忽略其內在的活力。
我們一次次談到要帶動農民致富,要帶動農民建設美麗新農村,那么,如果缺乏系統的產業體系、運營體系、增收體系,不能讓農民受益,農民最終會排斥外來的一切開發和改造。
更何況,農民可能面臨開發和改造失敗的后果,可能要承受人文生態、自然生態被破壞的打擊。
因此,無論是政府、公益組織,還是社會資本,都應放低身段、尊重鄉村、尊重沾染泥土氣息的藝術與生活智慧,以協助者的身份參與鄉村的保護和改造、鄉土文化的重建,而不是帶著骨子里的高人一等,到村里施助或者越俎代庖。
對于農民來說,增收是第一需求,保障是第二需求,至于美麗不美麗,那是前兩者得到實現后才會考慮的。
四、村民更關心的是未來
是的,農民更關心未來,而未來,首先體現在收入的增加。
農民的收入,大致上有生產性、勞務性、經營性、資產性、政策性等五種,對于進駐鄉村的任何力量而言,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在這五個方面提高農民的收入。只有收入提高,農民得到實惠,才會積極推動其他方面的變革。
其次,對于未來,農民希望縮小城鄉差距。這就決定了農民不希望表面的修修補補,而是希望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配套設施的完善,時代發展的成果在鄉村可以得到體現。
再次,對于未來,農民希望有安全感,希望得到方方面面的保障。
最后,對于未來,農民希望鄉村能夠反哺城市。
鄉村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空間,人們在這個空間里,可以得到多種滿足。同時,鄉村還是一座寶庫,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敬畏的心去善待它、理解它,進而發現鄉村的生產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應該說,在鄉村,有著廣闊的天地,大有可為。
鄉村潛能的激發、鄉村價值的釋放,需要構建一個新時代的鄉村空間、田園社區,鄉村空間、田園社區是通過“社區營造”構建一個符合原住民和新村民共同利益的共同體,把鄉村空間、田園社區構建成新時代新型鄉村,也就是參見莊主構建的“未來鄉村社區”模式。
未來鄉村社區是符合生產、生活、創業、創新、休閑、文教、消費、社交等功能的自由、開放、共享、聯結的無邊界融合空間。
此文來源于網絡,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www.cyxlxf.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不遵循這些規律,特色小鎮想“特”是不可能的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一、美麗鄉村不能成為泛濫的口號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于這一點,我高度認同。
毫無疑問,只有解決好垃圾處理、污水治理、衛生改廁、村莊綠化、村道硬化等突出問題,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但是,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兼顧環境整治和農民增收。
然而,眼下的很多鄉村改造,只是做到了環境整治(俗稱美麗),卻忽略了農民的更深層次需求。更有甚者,連“美麗”都是假的,更不要提農民增收了。
很多鄉村,只是穿衣戴帽的改造幾棟危房、硬化了幾條鄉村道路、裝上路燈、修了幾座化糞池、建了一個戲臺,就號稱“最美鄉村”!于是乎,全國遍地是“最美鄉村”,有些鄉村嫌“最”不過癮,另辟蹊徑,號稱“醉美鄉村”。

當大家感覺到美麗鄉村居然如此容易速成,于是乎,造假就不可避免。
比如凈化問題,很多農村的確建立了公廁,但后續的管理卻一堆問題。首先是誰來管理,其次是糞便如何處理,最后要不要建沖水式廁所以及如何搭建管網進行污水處理的系列問題。“廁所革命”本來是好的初衷,在很多地方,廁所卻很諷刺的變成了全村最臟、最臭的地方。
比如亮化問題,據報道,西安市雁塔區魚化寨街道辦事處小煙莊村一條僅100多米長、三四米寬的村道,竟安裝了44桿路燈。據測算,村道的東側共有23桿路燈,西側有21桿,路燈間距最小僅2.2米。
比如美化問題,福建省住建廳曾經公布一批負面案例,展示美麗鄉村建設中慘不忍睹的“形象工程”。問題集中在三個方面: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園、大廣場、偏離整治重點;照搬城市模式,脫離鄉村實際;破壞鄉村風貌和自然生態(尤其是過度硬化)。
美麗鄉村建設,造假風不遏制,估計鄉村不是越來越美,而是越來越丑。
二、美麗鄉村之下,依然是鄉村的空心化
很多美麗鄉村的速成,不是因為改造,而是直接建設了一片又一片新樓房。諷刺的是,農民拒絕上樓。
總結農民不愿上樓的原因,大致有幾種:從事農業生產不方便;不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成本提高。
曾今看過國家級貧困縣——四川達州市宣漢縣部分行政村,發現問題不少:耗費大量國家扶貧資金建設的異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雖已基本建成,卻因無法解決部分村民就業、生產及生活保障等問題,導致安置房“無人居住”、“大量空置”,且陸續出現漏水等質量問題;村委會對精準扶貧、易地搬遷名額評定時,涉嫌標準不一和數字造假;因災、因病、因學返貧情況時有發生,部分群眾產生不滿情緒。
部分農民入住安置點期間,他們不得不在安置點和自家田地之間來回跑,白天回老宅附近種地,晚上回安置點睡覺,來回依靠步行,往返至少20公里。
對于農民來說,“住老房怕塌,住新房怕餓”。
我們公司走訪過某些的鄉村,大部分老人重新還是選擇回到老宅,讓新建的鄉村變成二次空心村。
部分穿衣戴帽,就地完成美麗改造的鄉村,也好不到哪里去。農民的收入沒有增加,有關部門完成了面子,而農民的里子依然貧窮,不得不離開鄉村去打工,形成美麗鄉村的空心化。
只注重表面、形式的美麗,而忽略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最終導致的結果只能是農民對美麗鄉村的不認可,甚至是抵制。
如果鄉村美麗了,農民卻走了,那么,美麗宜居鄉村是給誰“宜居”的?
三、美麗并不是村民的剛需
老實說,農民并沒有感覺自己的鄉村有多不美麗,所謂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農民知道鄉村存在的臟亂差,他們也在與時俱進,他們渴望享受祖國改革開放的紅利,希望縮短城鄉差距,農民對基本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有改善需求,再正常不過。
當我們在談鄉土文化、傳統文化的時候,當我們追憶童年、童趣的時候,當我們留戀鄉野、田園的時候,一定要搞明白一個問題:這是城里人要的生活,不是農村的農民。
農民就生活在那樣的氛圍里,他們如魚得水,反而是岸上的羊——我們城里人,急于跳入水里。
城里人希望鄉村出現更多雅致的莊園、舒適的民宿,但是,這些莊園和民宿絕不是在造景上取勝,鄉村不缺景致,鄉村缺的是活力。而活力的營造,靠的是產業支撐、功能配套、溫情傳遞、大眾參與、文化創意、時尚引領。

我們一次次談到要帶動農民致富,要帶動農民建設美麗新農村,那么,如果缺乏系統的產業體系、運營體系、增收體系,不能讓農民受益,農民最終會排斥外來的一切開發和改造。
更何況,農民可能面臨開發和改造失敗的后果,可能要承受人文生態、自然生態被破壞的打擊。
因此,無論是政府、公益組織,還是社會資本,都應放低身段、尊重鄉村、尊重沾染泥土氣息的藝術與生活智慧,以協助者的身份參與鄉村的保護和改造、鄉土文化的重建,而不是帶著骨子里的高人一等,到村里施助或者越俎代庖。
對于農民來說,增收是第一需求,保障是第二需求,至于美麗不美麗,那是前兩者得到實現后才會考慮的。
四、村民更關心的是未來
是的,農民更關心未來,而未來,首先體現在收入的增加。
農民的收入,大致上有生產性、勞務性、經營性、資產性、政策性等五種,對于進駐鄉村的任何力量而言,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在這五個方面提高農民的收入。只有收入提高,農民得到實惠,才會積極推動其他方面的變革。
其次,對于未來,農民希望縮小城鄉差距。這就決定了農民不希望表面的修修補補,而是希望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配套設施的完善,時代發展的成果在鄉村可以得到體現。
再次,對于未來,農民希望有安全感,希望得到方方面面的保障。
最后,對于未來,農民希望鄉村能夠反哺城市。
鄉村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空間,人們在這個空間里,可以得到多種滿足。同時,鄉村還是一座寶庫,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敬畏的心去善待它、理解它,進而發現鄉村的生產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應該說,在鄉村,有著廣闊的天地,大有可為。
鄉村潛能的激發、鄉村價值的釋放,需要構建一個新時代的鄉村空間、田園社區,鄉村空間、田園社區是通過“社區營造”構建一個符合原住民和新村民共同利益的共同體,把鄉村空間、田園社區構建成新時代新型鄉村,也就是參見莊主構建的“未來鄉村社區”模式。
未來鄉村社區是符合生產、生活、創業、創新、休閑、文教、消費、社交等功能的自由、開放、共享、聯結的無邊界融合空間。
此文來源于網絡,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www.cyxlxf.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不遵循這些規律,特色小鎮想“特”是不可能的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