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全域旅游規劃之前,必須思考這5個問題
發布日期:2020-01-17 點擊數:436
每個地區的特點特色不盡相同,那么做全域旅游規劃的思路和方案也會不一樣,比如浙江的特點是遞進式全域深度體驗;貴州的特點是做足山地旅游長板;四川的特點是欲建全國最好最大的全局旅游示范區。但所有想要做全域旅游規劃之前都必須要考慮5個問題,今天作為專業旅游規劃公司就為你一一道來。
現階段對全域旅游實踐研究的不足
受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和旅游發展基礎不完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旅游行業基本處于以景區景點為主的據點式初級發展階段,這也導致對全域旅游這一體系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驗證。據了解,國內較早提出全域旅游相關概念的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阿壩州在災后重建中提出的“全域景區”,以及同年浙江紹興提出的“全城旅游”。總體而言,全域旅游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下一個階段,國內對全域旅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較少,發展全域旅游,應該體現在區域內以旅游業態為主并與其他業態互補,實現由點到線再到面的突破;意識著旅游門票經濟的逐漸破解,以及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的巨大投入和完善。相比現階段的景區景點式旅游,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旅游投資的回報期限而影響企業投資旅游的積極性,如何解決在全域旅游發展中可能存在的“政府熱企業冷”的現象,將是我們需要研究的新課題。
現實中“旅游+”的孤掌難鳴
全域旅游中鮮明指出,要全域發揮“旅游+”功能,使旅游與其他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這就要求加大旅游與農業、工業、交通、金融、文化、環保、體育、醫藥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實現從封閉的旅游自身向開放的“旅游+”多產業鏈轉變。但是,自“旅游+”的概念提出以來,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單一的旅游行業對“旅游+”的熱炒與興奮,鮮有其他行業媒體的報道,更少見其他相關行業與“旅游+”融合的探討,沒有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勢必造成“旅游+”獨木難成林的局面。如何在全域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突顯旅游的重要性,充分調動其他行業的積極性與主動融入性,實現與旅游的合體、從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轉變,是發展全域旅游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
全域旅游是否會成為新的“泡沫”
受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聚集密度、旅游資源分布等因素影響,并非所有的區域都適合發展全域旅游。然而,自全域旅游概念被正式提出以來,全國范圍內已有多個省市提出發展全域旅游的計劃,特別是在近期國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數量竟高達262個,實為罕見。
全域旅游作為一種當前旅游發展的更高階段,確實是旅游發展的正確方向與途徑,但在其發展剛剛起步的階段,全域旅游更多的還處于探索和嘗試,并非所有的區域都適合開展全域旅游,也并非相關行業都能盡快與旅游相融合。然而,現如今各地政府及旅游主管機構對全域旅游的熱情高漲,可謂一哄而上,如果缺乏正確的指導與管控,會不會淪落成為地方形象工程?同時,首批數量巨大的創建名單中,是否會產生成新的泡沫?又有多少區域發展全域旅游真正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和標桿作用,而不會僅僅成為一個概念?
全域旅游催生旅游規劃的巨大變革
全域旅游的發展,首先帶來的應該是旅游發展理念的變革,這也包括對前期旅游規劃的變革,將與現行的景區景點式規劃存在巨大的不同。在全域旅游中,將不再是就景區景點而規劃,而是更要有“跳出旅游看旅游”的宏觀視野和高度,將旅游資源和其他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把旅游規劃與其他規劃共同融入整體,從頂層設計上真正實現多規合一。同時,針對全域旅游發展所產生的新的變化和要求,從旅游的整體定位、產品體系的系統化、旅游公共設施的完善、游客與當地居民的共享、收益模式的重構等進行全新的策劃和規劃。
旅游綜合管理轉型的挑戰
無論是“青島大蝦”,還是“哈爾濱天價魚”事件,其故事主體都是所謂的游客,平心而論,這類事件的產生與發展,其實已經遠遠超越當前所謂旅游管理的范籌。但在全域旅游時代,這將成為旅游管理日常內容之一,因此,如何從當前的旅游景點管理轉變到區域旅游綜合管理,無疑對當前旅游管理模式、旅游管理地位、乃至對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等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
從長遠來看,旅游管理從單一旅游部門行為到由政府機構統籌管理的轉變,將是發展全域旅游的必然選擇。
從現實來看,無論是海南、云南等旅游大省成立的旅游警察隊伍,還是北京、江西、廣西等多個省市不斷將原有的旅游局升格成為旅游委員會,并成為當地政府的重要組成機構,在提升旅游地位、發揮旅委的綜合協調功能、加快旅游產業帶動等方面,無疑都是對全域旅游綜合管理的有益探索。
此文來源于網絡,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www.cyxlxf.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不能為農村“造血”,美麗鄉村規劃都是空談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現階段對全域旅游實踐研究的不足

現實中“旅游+”的孤掌難鳴
全域旅游中鮮明指出,要全域發揮“旅游+”功能,使旅游與其他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這就要求加大旅游與農業、工業、交通、金融、文化、環保、體育、醫藥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實現從封閉的旅游自身向開放的“旅游+”多產業鏈轉變。但是,自“旅游+”的概念提出以來,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單一的旅游行業對“旅游+”的熱炒與興奮,鮮有其他行業媒體的報道,更少見其他相關行業與“旅游+”融合的探討,沒有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勢必造成“旅游+”獨木難成林的局面。如何在全域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突顯旅游的重要性,充分調動其他行業的積極性與主動融入性,實現與旅游的合體、從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轉變,是發展全域旅游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
全域旅游是否會成為新的“泡沫”
受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聚集密度、旅游資源分布等因素影響,并非所有的區域都適合發展全域旅游。然而,自全域旅游概念被正式提出以來,全國范圍內已有多個省市提出發展全域旅游的計劃,特別是在近期國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數量竟高達262個,實為罕見。
全域旅游作為一種當前旅游發展的更高階段,確實是旅游發展的正確方向與途徑,但在其發展剛剛起步的階段,全域旅游更多的還處于探索和嘗試,并非所有的區域都適合開展全域旅游,也并非相關行業都能盡快與旅游相融合。然而,現如今各地政府及旅游主管機構對全域旅游的熱情高漲,可謂一哄而上,如果缺乏正確的指導與管控,會不會淪落成為地方形象工程?同時,首批數量巨大的創建名單中,是否會產生成新的泡沫?又有多少區域發展全域旅游真正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和標桿作用,而不會僅僅成為一個概念?

全域旅游的發展,首先帶來的應該是旅游發展理念的變革,這也包括對前期旅游規劃的變革,將與現行的景區景點式規劃存在巨大的不同。在全域旅游中,將不再是就景區景點而規劃,而是更要有“跳出旅游看旅游”的宏觀視野和高度,將旅游資源和其他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把旅游規劃與其他規劃共同融入整體,從頂層設計上真正實現多規合一。同時,針對全域旅游發展所產生的新的變化和要求,從旅游的整體定位、產品體系的系統化、旅游公共設施的完善、游客與當地居民的共享、收益模式的重構等進行全新的策劃和規劃。
旅游綜合管理轉型的挑戰
無論是“青島大蝦”,還是“哈爾濱天價魚”事件,其故事主體都是所謂的游客,平心而論,這類事件的產生與發展,其實已經遠遠超越當前所謂旅游管理的范籌。但在全域旅游時代,這將成為旅游管理日常內容之一,因此,如何從當前的旅游景點管理轉變到區域旅游綜合管理,無疑對當前旅游管理模式、旅游管理地位、乃至對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等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
從長遠來看,旅游管理從單一旅游部門行為到由政府機構統籌管理的轉變,將是發展全域旅游的必然選擇。
從現實來看,無論是海南、云南等旅游大省成立的旅游警察隊伍,還是北京、江西、廣西等多個省市不斷將原有的旅游局升格成為旅游委員會,并成為當地政府的重要組成機構,在提升旅游地位、發揮旅委的綜合協調功能、加快旅游產業帶動等方面,無疑都是對全域旅游綜合管理的有益探索。
此文來源于網絡,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www.cyxlxf.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不能為農村“造血”,美麗鄉村規劃都是空談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