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何時才能成為文旅融合的“脊梁”?
發布日期:2020-03-17 點擊數:241
文旅融合的提出已經有兩年多了,但是現在的旅游行業對于文旅融合卻還是模棱兩可,甚至有些人直接發問:文化是什么?怎么規劃打造文化+旅游的旅游景點?游客會為了這個“文化”而來嗎?種種問題讓人覺得,文化要想成為文旅融合的“脊梁”真是太難了。
當業界專家談起旅游喜歡強調文化,要打造弘揚某某文化,用特色文化吸引游客。相比文化,企業界強調更多以優質體驗來吸引游客。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界不做具體事務,只從宏觀上把控方向,企業則需要完善具體細節。另一方面,或許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企業更貼近游客的真實需求,游客端反饋過來的需求不是文化,而是體驗。
是的,現階段大部分游客真正需要的,不是所謂原汁原味的文化,而是良好、便利、有獲得感的旅游體驗。
近幾年,不管是傳統景區還是新興文旅項目,都是在圍繞體驗做文章。例如,故宮前院長單霽翔在他的任內,將故宮可游覽面積從不到50%擴大到80%;增開購 票窗口、調整入口位置,將排隊買票、入場的等待時間從1小時壓縮到5分鐘;在故宮內增添1400把椅子,讓游客不用坐在地上;重新鋪設故宮路面,既美觀,又方便輪椅、嬰兒車等通行。這些全是改善游覽體驗的舉措,真真切切為游客著想,效果立竿見影。這使故宮贏得“親民”的形象,也使單院長廣受游客和網民的愛戴。至于故宮所代表的皇家建筑文化和歷史文物,絕大多數游客就看個稀奇,并不真正感興趣。
類似的體驗升級在文旅行業普通存在,如近幾年風靡全國的玻璃棧橋、網紅滑道等新興體驗項目;旅游景區更智能、更完善的服務設備和更人性化的服務;各地涌現的裝飾精美、風格突出、適合網紅打卡的主題街區和文旅綜合體;城市周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小型度假目的地、親子樂園、露營地公園、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等,為城市家庭提供便利的近郊度假體驗;更個性化、多元化的酒店、精品民宿、度假公寓、別墅等住宿產品,滿足各類游客不同的住宿需求。
在小編看來,旅游親身體驗方面的升級,是近幾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內的“主旋律”。這是市場力量所決定的,中國旅游業此前的體驗比較落后,服務不夠人性化,產品品質也不高,如今游客的眼界、消費力都比此前大幅提升,期待更好的服務和體驗也是理所應當。
說好的文旅融合,如今市場只要體驗,不關心文化,哪怕是很多強調特色文化的目的地,也僅是將文化作為一種宣傳標簽,并未觸及文化的核心。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復雜,首先我認為這不是文旅行業的自身問題,文旅行業擅長的是營造場景、提供服務、創造體驗,“做文化”不是文旅人擅長的。文化的問題,還是出在整個社會和文化自身。
文化自身方面,雖然我們有燦爛的文化,這些都是好東西,我們也提出了“文化自信”,從主流思想層面肯定了自身的文化。但是,我們的文化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它跟我們當今的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大。還以故宮舉例子,故宮是中國僅存的皇家宮殿,原汁原味的明清皇家建筑文化,它代表著一整套思想觀念和審美理念,這里面的觀念和審美就是文化,而這套文化從漢代就基本已經大體確定,建筑的形制、格局、裝飾等,每一處細節都透露著古代中國人的哲學觀念,例如天圓地方、開天辟地、陰陽五行、龍的傳人、天人合一等,這些觀念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古人深信這些,并以此指導日常生活和塑造審美,經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完善,使建筑達成思想上、功能上和審美上的完美統一。
但是,這套延續幾千年的建筑理念、形制和技術,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已經絕跡了,在我們身邊以及我們自己住的房子,沒有任何一棟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有任何繼承關系。那么,這樣一個和現實生活沒有關聯的文化,就是一種“死”的文化,注定很難受到大多數人的。
古代中國人也圍繞“美”進行了大量探索,并應用于現實生活,除建筑外,還有服飾、家具、裝潢、瓷器等,這些都形成我們的文化,但無一例外,這些都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沒有聯系了,我們如今的服飾、家具、裝潢、日用品等全是用的另外一套東西。古人留給我們的東西,至今仍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可能只有漢字和中餐,甚至民國時期的文化精英們一度想要廢除漢字改學拼音文字。這種情況下,我們去欣賞傳統文化時,感受不到它們和我們當今生活息息相關的感覺。
任何時候一種文化的流行,必然是和現實有密切聯系,它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并且一定程度上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方式。例如一個漢服愛好者去看我們古代出土的服裝,肯定會激發游客的興奮之情,換做普通游客去看,想必當時心情完全是不一樣的;一個古建筑愛好者去看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即使有再大的困難,如果自己能克服的,肯定會不顧一切的去看。
那么文旅融合,文化何時才能成為文旅融合的“脊梁”?小編認為,這是一個相對比較漫長的過程,游客對體驗旅游的興趣并沒有大減,如果到時候體驗旅游發展到品質良好、服務周到、供給多樣的時候,相信很多游客會把注意力轉向旅游文化,才會開始真正尋求心靈上和精神上的慰藉吧。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www.cyxlxf.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
上一篇:田園康養旅游或成下一個風口,你準備好了嗎?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當業界專家談起旅游喜歡強調文化,要打造弘揚某某文化,用特色文化吸引游客。相比文化,企業界強調更多以優質體驗來吸引游客。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界不做具體事務,只從宏觀上把控方向,企業則需要完善具體細節。另一方面,或許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企業更貼近游客的真實需求,游客端反饋過來的需求不是文化,而是體驗。
是的,現階段大部分游客真正需要的,不是所謂原汁原味的文化,而是良好、便利、有獲得感的旅游體驗。

類似的體驗升級在文旅行業普通存在,如近幾年風靡全國的玻璃棧橋、網紅滑道等新興體驗項目;旅游景區更智能、更完善的服務設備和更人性化的服務;各地涌現的裝飾精美、風格突出、適合網紅打卡的主題街區和文旅綜合體;城市周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小型度假目的地、親子樂園、露營地公園、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等,為城市家庭提供便利的近郊度假體驗;更個性化、多元化的酒店、精品民宿、度假公寓、別墅等住宿產品,滿足各類游客不同的住宿需求。
在小編看來,旅游親身體驗方面的升級,是近幾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內的“主旋律”。這是市場力量所決定的,中國旅游業此前的體驗比較落后,服務不夠人性化,產品品質也不高,如今游客的眼界、消費力都比此前大幅提升,期待更好的服務和體驗也是理所應當。
說好的文旅融合,如今市場只要體驗,不關心文化,哪怕是很多強調特色文化的目的地,也僅是將文化作為一種宣傳標簽,并未觸及文化的核心。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復雜,首先我認為這不是文旅行業的自身問題,文旅行業擅長的是營造場景、提供服務、創造體驗,“做文化”不是文旅人擅長的。文化的問題,還是出在整個社會和文化自身。

但是,這套延續幾千年的建筑理念、形制和技術,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已經絕跡了,在我們身邊以及我們自己住的房子,沒有任何一棟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有任何繼承關系。那么,這樣一個和現實生活沒有關聯的文化,就是一種“死”的文化,注定很難受到大多數人的。
古代中國人也圍繞“美”進行了大量探索,并應用于現實生活,除建筑外,還有服飾、家具、裝潢、瓷器等,這些都形成我們的文化,但無一例外,這些都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沒有聯系了,我們如今的服飾、家具、裝潢、日用品等全是用的另外一套東西。古人留給我們的東西,至今仍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可能只有漢字和中餐,甚至民國時期的文化精英們一度想要廢除漢字改學拼音文字。這種情況下,我們去欣賞傳統文化時,感受不到它們和我們當今生活息息相關的感覺。
任何時候一種文化的流行,必然是和現實有密切聯系,它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并且一定程度上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方式。例如一個漢服愛好者去看我們古代出土的服裝,肯定會激發游客的興奮之情,換做普通游客去看,想必當時心情完全是不一樣的;一個古建筑愛好者去看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即使有再大的困難,如果自己能克服的,肯定會不顧一切的去看。
那么文旅融合,文化何時才能成為文旅融合的“脊梁”?小編認為,這是一個相對比較漫長的過程,游客對體驗旅游的興趣并沒有大減,如果到時候體驗旅游發展到品質良好、服務周到、供給多樣的時候,相信很多游客會把注意力轉向旅游文化,才會開始真正尋求心靈上和精神上的慰藉吧。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www.cyxlxf.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
上一篇:田園康養旅游或成下一個風口,你準備好了嗎?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