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開縣的美麗鄉村建設是這么做的,可借鑒
發布日期:2020-11-26 點擊數:218
封開縣,位于廣東省肇慶市,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東積極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發揮當地產業優勢和特色資源的作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在2019年,廣東封開縣也是有4個村子入圍“廣東十大美麗鄉村”,那么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看廣東封開縣的美麗鄉村建設是怎么做的,看看能否借鑒。
一、黨員在一線,村莊變景區
臺洞村坐落在賀江封開段的一個半島上,碧江環繞,修竹婆娑,庭院錯落,生態資源豐富。過去,臺洞村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自然風景未經開發,只是人們穿行于粵桂之間“路過”的地方。
“縣委和街道黨工委對我們村的廊道建設作了調研規劃,我們及時召開了黨群聯席會議,黨員以及村民代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外出務工人員代表一起參會,對當中涉及的集體‘三資’、公共服務建設、土地流轉等進行了討論,村民們都達成了共識。”臺洞村黨總支書記孔德忠把黨群共商視為推動工作的妙招。
但是一開始窮怕了也過習慣了的村民們對此漠然視之,他們既想過上好日子改變生活環境,又擔心自己“吃虧”。于是臺洞村黨總支推進“黨員先鋒”工程,把黨員先鋒隊、黨員中心戶、黨員責任區設在美麗鄉村建設最前沿,組建起黨員先鋒隊1支,建立黨員責任區18個,推動形成三個“全覆蓋”(黨員戶掛牌全覆蓋、黨員認領責任崗全覆蓋、黨員聯系貧困戶全覆蓋)。52名黨員全部主動認領工作崗位,掛牌亮身份、作表率,捐資捐物3.8萬元,投工投勞2000多人次,帶動群眾積極參與“三清三拆三整治”和農村破舊泥磚房清理整治,帶頭推進鄉村美麗庭院建設、垃圾分類試點等六大行動。
如今,臺洞村雨污分流、巷道硬底化、改水改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完成,村莊人居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并打造了一條1.5公里長的產業碧道,廣東省首批鄉村美麗旅游精品路線——封開賀江奇景生態旅游路線貫穿全村,臺洞濕地公園、勵志碧道公園成功創建為國家3A級景區,吸引了兩廣各地游客前來游玩。
二、支部當“紅娘”,資源變資本
吸引鄉賢回歸創業是臺洞村發展經濟的重要“招數”。
臺洞村沿著賀江有大片竹林,單純打造成一片清幽村景還不足以推動該村經濟發展。怎樣把竹資源利用起來呢?村黨總支部想到了種植竹蓀。于是,他們將目光瞄向了一江之隔的江川鎮的竹蓀種植項目。
這一想法得到了縣委和街道黨工委的大力支持。經黨群聯席會議集體決策后,臺洞村在勵志新村集中流轉了200畝竹林,采取“黨支部+大學生創業團隊+基地+農戶”的模式,引入封開木素菌業有限公司,利用竹林資源建設竹蓀基地,打造林下經濟。當年竹蓀產業畝產量達1500斤,所生產的無公害竹蓀榮獲“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稱號,帶動了周邊200多名普通農戶和貧困戶再就業,人均每年增收2萬多元。
竹蓀生長“撐傘”的過程尤為吸引游客。為此,臺洞村黨總支部和封開木素菌業黨支部積極謀劃培育多元融合主體,打響“江邊露營垂釣,體驗竹蓀生長”為亮點的地道鄉村生活游,將竹蓀基地搭建成科教、觀賞平臺,形成“農業+旅游”“農業+科教”等多業態發展態勢,成為了當地的“網紅”景點。
此外,臺洞村還引進外出鄉賢“封味購”電商平臺負責人伍幸輝成立“農村電商基地”,大力發展“直播帶貨”項目,銷售竹蓀、百香果、貢柑、無渣竹芋、杏花雞等封開特色農產品。目前,該村已逐漸形成了集“種植加工—產品展銷—品牌餐飲—觀光旅游—電商平臺”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鏈條,有效帶動群眾增產增收。如今,該村的貧困戶21戶46人已全部達到了脫貧標準。
三、村務齊參與,自治變善治
村里第六產業的發展讓黨總支更加意識到村級治理的重要性。孔德忠認為,如果沒有良好的鄉風文明,那無疑是會自毀“招牌”的。
在探索村級治理的過程中,臺洞村“兩委”堅持政治引領、自治強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撐相結合,用好“村事共商議、村務齊參與”的工作方法,集體研究修改完善村規民約,引導廣大村民破除陳規陋習,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鄉村社會風氣,打造出“勵志、感恩、睦鄰”的鄉風文明品牌。
“嚴禁隨地亂倒亂堆垃圾、穢物,修房蓋屋余下的垃圾碎片應及時清理,柴草、糞土應定點堆放。”在完善村規民約的討論中,大家對這一點的討論尤為熱烈。
“我們村現在建得這么干凈整潔,孩子們帶同學過來游玩都特別自豪,可不能讓舊習慣給破壞了。”黨員家庭戶孔凡標主動認領了負責衛生監督的黨員先鋒崗。
除了設立衛生監督崗,臺洞村還按照每50人配置一個垃圾收集點、每500人配置一個保潔員的標準,組織成立村級保潔隊伍,聘請9名村內群眾擔任保潔員,每天負責村內公共區域、農村公廁保潔和垃圾收集點垃圾清運。此外還探索實施垃圾分類積分換日常生活用品小禮品、大件物品上門回收服務制度,鼓勵村民節約資源,支持生態環保,就地分類減量生活垃圾和資源化處理廚余垃圾,實現了生活垃圾定點分類投放、村莊保潔長效常態化、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的目標。
上面寫的相對比較簡單,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www.cyxlxf.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康養產業有哪些?未來康養產業發展如何?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一、黨員在一線,村莊變景區
臺洞村坐落在賀江封開段的一個半島上,碧江環繞,修竹婆娑,庭院錯落,生態資源豐富。過去,臺洞村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自然風景未經開發,只是人們穿行于粵桂之間“路過”的地方。
“縣委和街道黨工委對我們村的廊道建設作了調研規劃,我們及時召開了黨群聯席會議,黨員以及村民代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外出務工人員代表一起參會,對當中涉及的集體‘三資’、公共服務建設、土地流轉等進行了討論,村民們都達成了共識。”臺洞村黨總支書記孔德忠把黨群共商視為推動工作的妙招。

如今,臺洞村雨污分流、巷道硬底化、改水改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完成,村莊人居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并打造了一條1.5公里長的產業碧道,廣東省首批鄉村美麗旅游精品路線——封開賀江奇景生態旅游路線貫穿全村,臺洞濕地公園、勵志碧道公園成功創建為國家3A級景區,吸引了兩廣各地游客前來游玩。
二、支部當“紅娘”,資源變資本
吸引鄉賢回歸創業是臺洞村發展經濟的重要“招數”。
臺洞村沿著賀江有大片竹林,單純打造成一片清幽村景還不足以推動該村經濟發展。怎樣把竹資源利用起來呢?村黨總支部想到了種植竹蓀。于是,他們將目光瞄向了一江之隔的江川鎮的竹蓀種植項目。
這一想法得到了縣委和街道黨工委的大力支持。經黨群聯席會議集體決策后,臺洞村在勵志新村集中流轉了200畝竹林,采取“黨支部+大學生創業團隊+基地+農戶”的模式,引入封開木素菌業有限公司,利用竹林資源建設竹蓀基地,打造林下經濟。當年竹蓀產業畝產量達1500斤,所生產的無公害竹蓀榮獲“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稱號,帶動了周邊200多名普通農戶和貧困戶再就業,人均每年增收2萬多元。
竹蓀生長“撐傘”的過程尤為吸引游客。為此,臺洞村黨總支部和封開木素菌業黨支部積極謀劃培育多元融合主體,打響“江邊露營垂釣,體驗竹蓀生長”為亮點的地道鄉村生活游,將竹蓀基地搭建成科教、觀賞平臺,形成“農業+旅游”“農業+科教”等多業態發展態勢,成為了當地的“網紅”景點。
此外,臺洞村還引進外出鄉賢“封味購”電商平臺負責人伍幸輝成立“農村電商基地”,大力發展“直播帶貨”項目,銷售竹蓀、百香果、貢柑、無渣竹芋、杏花雞等封開特色農產品。目前,該村已逐漸形成了集“種植加工—產品展銷—品牌餐飲—觀光旅游—電商平臺”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鏈條,有效帶動群眾增產增收。如今,該村的貧困戶21戶46人已全部達到了脫貧標準。
三、村務齊參與,自治變善治
村里第六產業的發展讓黨總支更加意識到村級治理的重要性。孔德忠認為,如果沒有良好的鄉風文明,那無疑是會自毀“招牌”的。

“嚴禁隨地亂倒亂堆垃圾、穢物,修房蓋屋余下的垃圾碎片應及時清理,柴草、糞土應定點堆放。”在完善村規民約的討論中,大家對這一點的討論尤為熱烈。
“我們村現在建得這么干凈整潔,孩子們帶同學過來游玩都特別自豪,可不能讓舊習慣給破壞了。”黨員家庭戶孔凡標主動認領了負責衛生監督的黨員先鋒崗。
除了設立衛生監督崗,臺洞村還按照每50人配置一個垃圾收集點、每500人配置一個保潔員的標準,組織成立村級保潔隊伍,聘請9名村內群眾擔任保潔員,每天負責村內公共區域、農村公廁保潔和垃圾收集點垃圾清運。此外還探索實施垃圾分類積分換日常生活用品小禮品、大件物品上門回收服務制度,鼓勵村民節約資源,支持生態環保,就地分類減量生活垃圾和資源化處理廚余垃圾,實現了生活垃圾定點分類投放、村莊保潔長效常態化、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的目標。
上面寫的相對比較簡單,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可以聯系我們規劃師。要做家庭農場規劃、康養旅游規劃、田園綜合體、旅游規劃、庭院設計、特色小鎮、休閑農莊、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策劃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費旅游規劃設計方案,北京綠道旅游規劃設計專家互動哦!24小時專家熱線: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個人觀點,綠道聯合旅游規劃設計院http://www.cyxlxf.com/,如需轉載請說明出處!上一篇:康養產業有哪些?未來康養產業發展如何?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