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老有什么獨特之處?
發布日期:2021-07-02 點擊數:75
養老規劃,我們不能直接拿國外的模式來用,而是要結合我國現有國情,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那么所謂的“中國國情”都有哪些呢?
國情一:以“家”為核,先家庭,再自己
中國人以家為核心,先家庭,再自己,在家族面前,實際上沒有太多個性。在中國人的家庭中,每個人首先是整體中的一員,其次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親首先是孩子的父親,其次才是妻子的丈夫,最后才會作回自己。中國人對于家庭尤其是對于孩子,都擁有一種極為徹底的奉獻精神。中國老人的幸福是與兒孫子女的生活關聯在一起的,“兒孫滿堂”是老人晚年最大的風景。
然而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正相反,家庭成員個體的獨立性非常強,他們先是有個體而后再組成家庭。在這個家庭中,父親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妻子的丈夫,然后才是孩子的父親,所以,他們都會優先保證自己的生活品質,然后才決定對孩子的養育付出和教育付出。在西方老人的眼里,兒孫滿堂不是最主要的風景,對他們而言,自己那種旅行、度假、釣魚、打獵、遠足、園藝等等有趣的老年生活才是主要的晚年風景。他們可以接受許多老年人聚居的模式,而并不一定要聚在兒孫滿堂的大家庭,因為對于大多數西方人來說,這個大家庭是并不存在的。
這種關于“家”的巨大文化心理差異是導致很多國外養老模式在國內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
國情二:制度環境太“初級”
國內發展養老地產的制度環境主要體現在土地制度、政策制度、金融制度三大方面。目前這三方面制度的建設才剛剛開始,政策環境遠未成熟。關于養老的土地供給制度實際上非常的模糊,導致養老物業的市場供給一直沒有明確的標準和數量統計,養老綜合用地的供給今年才剛剛在北京嘗試,各地雖有效仿,但是步伐依然比較緩慢。
國內關于養老的社會保障制度,一直缺少長效的頂層制度設計;美國有401K養老計劃,臺灣有全民健保制度,日本有介護保險制度,都對推動養老行業的迅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據中國老齡委相關負責人在某論壇上透露,有關部門短期內尚不會出臺相關制度。
國內的融資環境不佳,主流的融資渠道均為高息短貸、短債長投,對于養老這類投資周期長,利潤水平較低的行業,一般的金融機構興趣缺乏。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逼得開發企業必須要用各類快速回現的方式滿足項目的資金需求,賣房、賣高額會員卡以圖快速回現幾乎成為企業們的標準動作。
國情三:“未富先老”與“未老先衰”
世界范圍看,德國、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在1-3萬美元之間,而我國剛超過5500美元,差別甚大;我國現有養老制度僅局限于城鎮,只能顧及全國1/4的老年人口,養老金也很少;退休年齡人口與就業人員之比目前為1:6,到本世紀中可能變為1:2,養老金存在巨額隱性缺口。“未富先老”已經是既成現實,絕大多數老人的支付力是有限的,精打細算和消費理性是老人消費的特點;企業如果一味定位高端,很快就會發現市場存在價格的天花板,后續項目經營會非常困難;降低支付門檻,創新支付方式,是養老項目普遍待解的課題。
早些年國內的醫療水平和保健意識還較低較弱,加上近年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問題,絕大部分的老年人的身體都存在某些機能不佳或慢性病,“未老先衰”意味著老人的身體健康維持、康復、治療等需求是真正的剛性需求,而現在絕大部分的養老地產項目都定位于“健康高端老人”,與真正的市場需求實際上已經錯位。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鄉村旅游如何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國情一:以“家”為核,先家庭,再自己
中國人以家為核心,先家庭,再自己,在家族面前,實際上沒有太多個性。在中國人的家庭中,每個人首先是整體中的一員,其次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親首先是孩子的父親,其次才是妻子的丈夫,最后才會作回自己。中國人對于家庭尤其是對于孩子,都擁有一種極為徹底的奉獻精神。中國老人的幸福是與兒孫子女的生活關聯在一起的,“兒孫滿堂”是老人晚年最大的風景。
然而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正相反,家庭成員個體的獨立性非常強,他們先是有個體而后再組成家庭。在這個家庭中,父親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妻子的丈夫,然后才是孩子的父親,所以,他們都會優先保證自己的生活品質,然后才決定對孩子的養育付出和教育付出。在西方老人的眼里,兒孫滿堂不是最主要的風景,對他們而言,自己那種旅行、度假、釣魚、打獵、遠足、園藝等等有趣的老年生活才是主要的晚年風景。他們可以接受許多老年人聚居的模式,而并不一定要聚在兒孫滿堂的大家庭,因為對于大多數西方人來說,這個大家庭是并不存在的。
這種關于“家”的巨大文化心理差異是導致很多國外養老模式在國內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

國內發展養老地產的制度環境主要體現在土地制度、政策制度、金融制度三大方面。目前這三方面制度的建設才剛剛開始,政策環境遠未成熟。關于養老的土地供給制度實際上非常的模糊,導致養老物業的市場供給一直沒有明確的標準和數量統計,養老綜合用地的供給今年才剛剛在北京嘗試,各地雖有效仿,但是步伐依然比較緩慢。
國內關于養老的社會保障制度,一直缺少長效的頂層制度設計;美國有401K養老計劃,臺灣有全民健保制度,日本有介護保險制度,都對推動養老行業的迅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據中國老齡委相關負責人在某論壇上透露,有關部門短期內尚不會出臺相關制度。
國內的融資環境不佳,主流的融資渠道均為高息短貸、短債長投,對于養老這類投資周期長,利潤水平較低的行業,一般的金融機構興趣缺乏。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逼得開發企業必須要用各類快速回現的方式滿足項目的資金需求,賣房、賣高額會員卡以圖快速回現幾乎成為企業們的標準動作。
國情三:“未富先老”與“未老先衰”
世界范圍看,德國、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在1-3萬美元之間,而我國剛超過5500美元,差別甚大;我國現有養老制度僅局限于城鎮,只能顧及全國1/4的老年人口,養老金也很少;退休年齡人口與就業人員之比目前為1:6,到本世紀中可能變為1:2,養老金存在巨額隱性缺口。“未富先老”已經是既成現實,絕大多數老人的支付力是有限的,精打細算和消費理性是老人消費的特點;企業如果一味定位高端,很快就會發現市場存在價格的天花板,后續項目經營會非常困難;降低支付門檻,創新支付方式,是養老項目普遍待解的課題。
早些年國內的醫療水平和保健意識還較低較弱,加上近年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問題,絕大部分的老年人的身體都存在某些機能不佳或慢性病,“未老先衰”意味著老人的身體健康維持、康復、治療等需求是真正的剛性需求,而現在絕大部分的養老地產項目都定位于“健康高端老人”,與真正的市場需求實際上已經錯位。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鄉村旅游如何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