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必須注意這6點
發布日期:2021-08-23 點擊數:63
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 “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要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全國各地,因地制宜,已涌現出許多新模式,構建了一幅幅美麗的鄉村振興畫卷。
1、鄉村振興要有耐心。脫貧要跑步前進,是救急救火,等不得緩不了。但鄉村振興說到底是鄉村現代化,現代化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急不得。人的現代化是核心,農民不能現代化,就沒有鄉村現代化。但人的現代化,需要很長時間。要科學振興,順從規律。鄉村振興需要頂層設計,需要規劃和謀劃,要穩扎穩打。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尤其需要,不能著急,不能為短期內出成績而盲目上馬項目。產業振興看準了再做,有條件再做,不能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硬上。全國總體來說產能過剩,鄉村人才技術相對匱乏,找到市場空白點很難。農民個人或村莊集體自己愿意做,盡管放手,但政府不能沖在前面,干部不能介入太深。財政投鄉村產業,風險更大,難度更大,很難看得準。看不準的時候,寧可慢一些,緩一些。
2、鄉村振興要先易后難。鄉村振興五個目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不是說一定要按照這五個目標的先后順序去做。先把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做好,生態好了,宜居了,鄉風好轉了,治理改善了,吸引幾個能人回鄉就好辦了。鄉村振興五個目標中最難的是產業興旺,產業興旺要等機遇,水到渠成再做。互聯網等新技術會帶來機遇,城市網絡擴張、城市產業與市民需求升級會帶來機遇。
3、鄉村振興要真正為農民著想。做工作要避免做表面文章,多問問農民真的要什么。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主體性。產業興旺要真正創造農民收入、增加鄉村集體財力,這樣的產業興旺才能帶來農民生活富裕美好。
4、鄉村振興一定不能跟新型城鎮化割裂開。從各國經驗看,“三農”問題的解決,最終都是通過減少農民和增加非農就業來實現。“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加速城鎮化,才能增加需求包括服務型需求,增加就業機會。鄉村振興不能丟掉2014年國務院提出的“三個一億人”目標: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鄉村振興要結合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接受城市文明的溢出和人財物技術的輻射。
5、鄉村振興要從集聚中要效益。城市的靈魂是集聚,集聚給城市帶來了生產力和效益。鄉村振興也要從推動集聚中獲得效益。推動鄉村合并,定居點集中,增加公共服務共享,以此降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造與維護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鄉村產業要實現生態環保基礎上的興旺發達,也必然要走規模化和集約化之路。只有集聚才能產生規模化和集約化效益,若干鄉村共同成片建設開發區或特色農林業、生態旅游業,規模化經營,將不利區位變成有利區位,增加資源共享,降低中間投入品成本,加強配套服務能力,提高產品競爭力。
6、土地制度改革是鄉村振興的前提。鄉村最大的資源就是土地,積極尋求農村土地制度創新,要善用土地資源。《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提出,在符合規劃前提下,集體用地無需征收即可直接入市。這對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契機。各地應該借此機遇加快吸引城市資本下鄉,加快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但同時提倡以集體建設土地入股,獲得長期租金收入。各地還要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總體規劃、詳細控規也要與時俱進,更好發揮市場化配置機制潛力。對于農村建設用地的土地用途管制適當放松,實施負面清單禁入管理,建立非利益相關第三方公眾委員會審批機制。推動宅基地集中置換,城郊地帶鼓勵宅基地建設租賃用房出租。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怎么做?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1、鄉村振興要有耐心。脫貧要跑步前進,是救急救火,等不得緩不了。但鄉村振興說到底是鄉村現代化,現代化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急不得。人的現代化是核心,農民不能現代化,就沒有鄉村現代化。但人的現代化,需要很長時間。要科學振興,順從規律。鄉村振興需要頂層設計,需要規劃和謀劃,要穩扎穩打。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尤其需要,不能著急,不能為短期內出成績而盲目上馬項目。產業振興看準了再做,有條件再做,不能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硬上。全國總體來說產能過剩,鄉村人才技術相對匱乏,找到市場空白點很難。農民個人或村莊集體自己愿意做,盡管放手,但政府不能沖在前面,干部不能介入太深。財政投鄉村產業,風險更大,難度更大,很難看得準。看不準的時候,寧可慢一些,緩一些。
2、鄉村振興要先易后難。鄉村振興五個目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不是說一定要按照這五個目標的先后順序去做。先把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做好,生態好了,宜居了,鄉風好轉了,治理改善了,吸引幾個能人回鄉就好辦了。鄉村振興五個目標中最難的是產業興旺,產業興旺要等機遇,水到渠成再做。互聯網等新技術會帶來機遇,城市網絡擴張、城市產業與市民需求升級會帶來機遇。
3、鄉村振興要真正為農民著想。做工作要避免做表面文章,多問問農民真的要什么。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主體性。產業興旺要真正創造農民收入、增加鄉村集體財力,這樣的產業興旺才能帶來農民生活富裕美好。
4、鄉村振興一定不能跟新型城鎮化割裂開。從各國經驗看,“三農”問題的解決,最終都是通過減少農民和增加非農就業來實現。“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加速城鎮化,才能增加需求包括服務型需求,增加就業機會。鄉村振興不能丟掉2014年國務院提出的“三個一億人”目標: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鄉村振興要結合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接受城市文明的溢出和人財物技術的輻射。
5、鄉村振興要從集聚中要效益。城市的靈魂是集聚,集聚給城市帶來了生產力和效益。鄉村振興也要從推動集聚中獲得效益。推動鄉村合并,定居點集中,增加公共服務共享,以此降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造與維護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鄉村產業要實現生態環保基礎上的興旺發達,也必然要走規模化和集約化之路。只有集聚才能產生規模化和集約化效益,若干鄉村共同成片建設開發區或特色農林業、生態旅游業,規模化經營,將不利區位變成有利區位,增加資源共享,降低中間投入品成本,加強配套服務能力,提高產品競爭力。
6、土地制度改革是鄉村振興的前提。鄉村最大的資源就是土地,積極尋求農村土地制度創新,要善用土地資源。《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提出,在符合規劃前提下,集體用地無需征收即可直接入市。這對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契機。各地應該借此機遇加快吸引城市資本下鄉,加快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但同時提倡以集體建設土地入股,獲得長期租金收入。各地還要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總體規劃、詳細控規也要與時俱進,更好發揮市場化配置機制潛力。對于農村建設用地的土地用途管制適當放松,實施負面清單禁入管理,建立非利益相關第三方公眾委員會審批機制。推動宅基地集中置換,城郊地帶鼓勵宅基地建設租賃用房出租。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怎么做?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