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規劃開發的難點在哪里?
發布日期:2021-09-03 點擊數:130
實現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新時代我國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戰略。鄉村振興涉及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五大方面,在具體操作層面需要各個環節齊心協力。同時,我國鄉村地域廣闊、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差距巨大,長期累積的問題多,需要各項政策精準發力,不搞一刀切,這就要求我們要抓住鄉村振興中的難點進行突破,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各項措施的全面落實。
一、招才引智,不拘一格培育鄉村旅游人才
鄉村旅游要實現從“農家樂”模式向休閑農業和鄉村度假、鄉村康養、鄉村研學轉型,首先離不開人才。在人才建設方面,一是依托現有政策大力吸引城市農民返鄉創業,特別是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復轉軍人,他們長期在城市生活,眼界較開闊,具備一定的創業能力;二是各級政府開展教育培訓工作,真正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鄉村旅游的主力軍,特別是著重培養懂管理的帶頭人更為重要,如陜西的馬嵬驛實行的“精細化的霸道管理”就是村民在實踐中摸索出的一套管理方式,奠定了馬嵬驛的巨大成功;三是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吸引有情懷、有理想、有資金、懂管理的“城里人”直接參與旅游開發,這會極大地促進鄉村旅游檔次的提升。例如,北京市順義區的尺木·無山景區,過去一直經營不善,引入城里的經營者之后,瞄準中高端市場,以霍比特小屋為特點,深受兒童喜愛;四是招才引智,通過規劃扶貧、對口幫扶等政策,吸引各行業專家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
二、創新引領,強化政策支持與模式創新
與人才不足、資金短缺相比,政策往往是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最大瓶頸,比如鄉村旅游開發的土地問題,解決不了土地指標,“能人”不敢干、“閑錢”不敢投。因此,要解放思想、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規劃要求,積極擴展農村宅基地的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土地承包權依法自愿有償退出試點,破解鄉村旅游發展中的政策瓶頸。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勇于制度創新,當前涉及鄉村的創新模式主要有:
1. 貴州“三變”模式
“三變”即“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通過“三變”,把農村沉睡的土地、分散的資金聚集起來,入股企業或合作社,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從農民到股民的身份轉變,激發農村發展活力,走出一條精準扶貧、共享發展的農村科學改革發展路徑。
2. 海南的共享農莊
所謂“共享農莊”,就是在不改變農民所有權的前提下,將農村閑置住房進行個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并根據需求改造為市民田園生活、度假養生、文化創意產業等多種模式,通過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平臺,與城市租賃住房需求對接,形成政府、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以及城市消費者“四贏”局面。目前,海南已經成立了海墾控股集團共享農莊工作小組辦公室,并首批了 14 個“共享農莊”示范點。
3. 成都“小組微生”模式
2015 年 5 月,為了推進成都市新農村建設規劃,政府在考察調研了浦江縣這個先行示范點的發展狀況以后,延續十八大以來美麗鄉村建設的理念,提出了“小組生微”這一概念,其本質在于“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微田園”。2016 年,隨著成都市1065 個美麗鄉村的逐步建成,“小組生微”模式被逐漸融入規劃中的 123 個農村進行分割貫徹實施。在這個過程中,2016 年官方將該新村建設模式更名為“小組微生”——“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
三、開放共享,引導資金投入鄉村振興
一是利用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發揮共享、共融理念,吸引更多資金投入鄉村旅游中來。
二是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財政資金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投入上向鄉村傾斜。
三是在政策上對鄉村旅游投入的資金給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優惠貸款利率、政府利率補貼等。
四是創新融資方式,建立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通過土地節約指標的跨地域交易來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向農村。
五是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源用于鄉村振興,形成一個多元投入的新局面。
六是在今后鄉村旅游開發建設上,注意規劃引導,杜絕低水平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讓鄉村旅游邁向優質旅游時代。
四、制度保障,探索鄉村治理新途徑
各級政府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鄉村振興是一項長遠的、宏大的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鄉村振興上要注意吸取城鎮化建設的弊端,切忌一刀切、千篇一律。在鄉村建設上要充分發揮村民作用,傾聽村民聲音。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振興的是鄉村、獲益的是村民,因此在具體舉措上要堅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不迷信專家、不迷信大師、不迷信領導。把鄉村振興之路鋪設為“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發展之路,謀劃鄉村發展的美好未來。
五、強化特色,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告,我國共有 596450 個村,當然不能所有的村都以旅游產業為引領實現鄉村振興,但至少那些想發展鄉村旅游的村莊一定要注意充分挖掘當地的資源特色、文化特色,打造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產品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讓鄉村旅游走得更遠。
一是構建有特色的鄉村風貌。2015 年 5 月 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浙江舟山鄉村旅游時指出: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美麗鄉村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美麗中國的基石,要摒棄以往“兵營式”的美麗鄉村模式,從當地實情出發,以城鄉融合為目標、以宜居宜旅為導向,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發展的眼光,構建新型鄉村,搭建好鄉村振興的環境基礎。
二是挖掘整理當地的鄉風民俗、農村節事活動,通過宣傳、教育、樹立典型,逐步恢復鄉村的良好民風,杜絕各種陋習,提升鄉村軟環境的吸引力,把鄉風民俗、節事活動打造為獨特的旅游產品。
三是要結合中國國情、中國特色,走中國式的鄉村振興之路。在鄉村旅游建設實踐中我們發現,我國農村最大的特點和難點就是數量眾多的“小農戶”如何與大產業對接的問題。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方式,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很多開發商習慣于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搞整村搬遷,這樣就從根本上背離了鄉村振興的本質,因此,我們應積極探索小農戶與大產業對接的方式,如通過“公司 + 農戶”或者旅游合作社的模式實現共贏發展,把小農戶納入到代農業發展軌道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六、科學規劃,構建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
一是鄉村振興是當前最大的國家戰略,各種社會資源紛紛瞄準鄉村振興,由于水平問題、認識問題、角度問題,不排除在具體手段、路徑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各級政府要幫助基層把好關、定好位,在鄉村振興上堅持宜建則建、可建再建的原則,不盲動、不冒進,精準定位、久久為功,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二是鄉村振興是關乎鄉村發展的長遠大計,因此要注重構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杜絕表面文章、短期行為,讓鄉村從一時美向時時美轉變,從外在美向內在美轉變,從環境美向人文美轉變,從形象美向制度美轉變,構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和長效機制。
三是摒棄重建設、重投資的思維,強化重經營、重品牌的理念。可以預見鄉村旅游是今后一段時期投資建設的熱點,必然會帶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必須堅持市場化原則,在鄉村旅游規劃中找出亮點、做出特點,切忌簡單重復、無序發展,要提高市場競爭力,樹立鮮明的品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我有一塊地,請問怎么做休閑農莊規劃?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一、招才引智,不拘一格培育鄉村旅游人才
鄉村旅游要實現從“農家樂”模式向休閑農業和鄉村度假、鄉村康養、鄉村研學轉型,首先離不開人才。在人才建設方面,一是依托現有政策大力吸引城市農民返鄉創業,特別是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復轉軍人,他們長期在城市生活,眼界較開闊,具備一定的創業能力;二是各級政府開展教育培訓工作,真正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鄉村旅游的主力軍,特別是著重培養懂管理的帶頭人更為重要,如陜西的馬嵬驛實行的“精細化的霸道管理”就是村民在實踐中摸索出的一套管理方式,奠定了馬嵬驛的巨大成功;三是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吸引有情懷、有理想、有資金、懂管理的“城里人”直接參與旅游開發,這會極大地促進鄉村旅游檔次的提升。例如,北京市順義區的尺木·無山景區,過去一直經營不善,引入城里的經營者之后,瞄準中高端市場,以霍比特小屋為特點,深受兒童喜愛;四是招才引智,通過規劃扶貧、對口幫扶等政策,吸引各行業專家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
二、創新引領,強化政策支持與模式創新
與人才不足、資金短缺相比,政策往往是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最大瓶頸,比如鄉村旅游開發的土地問題,解決不了土地指標,“能人”不敢干、“閑錢”不敢投。因此,要解放思想、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規劃要求,積極擴展農村宅基地的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土地承包權依法自愿有償退出試點,破解鄉村旅游發展中的政策瓶頸。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勇于制度創新,當前涉及鄉村的創新模式主要有:
1. 貴州“三變”模式
“三變”即“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通過“三變”,把農村沉睡的土地、分散的資金聚集起來,入股企業或合作社,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從農民到股民的身份轉變,激發農村發展活力,走出一條精準扶貧、共享發展的農村科學改革發展路徑。
2. 海南的共享農莊
所謂“共享農莊”,就是在不改變農民所有權的前提下,將農村閑置住房進行個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并根據需求改造為市民田園生活、度假養生、文化創意產業等多種模式,通過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平臺,與城市租賃住房需求對接,形成政府、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以及城市消費者“四贏”局面。目前,海南已經成立了海墾控股集團共享農莊工作小組辦公室,并首批了 14 個“共享農莊”示范點。
3. 成都“小組微生”模式
2015 年 5 月,為了推進成都市新農村建設規劃,政府在考察調研了浦江縣這個先行示范點的發展狀況以后,延續十八大以來美麗鄉村建設的理念,提出了“小組生微”這一概念,其本質在于“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微田園”。2016 年,隨著成都市1065 個美麗鄉村的逐步建成,“小組生微”模式被逐漸融入規劃中的 123 個農村進行分割貫徹實施。在這個過程中,2016 年官方將該新村建設模式更名為“小組微生”——“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
三、開放共享,引導資金投入鄉村振興
一是利用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發揮共享、共融理念,吸引更多資金投入鄉村旅游中來。
二是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財政資金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投入上向鄉村傾斜。
三是在政策上對鄉村旅游投入的資金給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優惠貸款利率、政府利率補貼等。
四是創新融資方式,建立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通過土地節約指標的跨地域交易來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向農村。
五是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源用于鄉村振興,形成一個多元投入的新局面。
六是在今后鄉村旅游開發建設上,注意規劃引導,杜絕低水平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讓鄉村旅游邁向優質旅游時代。
四、制度保障,探索鄉村治理新途徑
各級政府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鄉村振興是一項長遠的、宏大的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鄉村振興上要注意吸取城鎮化建設的弊端,切忌一刀切、千篇一律。在鄉村建設上要充分發揮村民作用,傾聽村民聲音。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振興的是鄉村、獲益的是村民,因此在具體舉措上要堅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不迷信專家、不迷信大師、不迷信領導。把鄉村振興之路鋪設為“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發展之路,謀劃鄉村發展的美好未來。
五、強化特色,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告,我國共有 596450 個村,當然不能所有的村都以旅游產業為引領實現鄉村振興,但至少那些想發展鄉村旅游的村莊一定要注意充分挖掘當地的資源特色、文化特色,打造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產品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讓鄉村旅游走得更遠。
一是構建有特色的鄉村風貌。2015 年 5 月 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浙江舟山鄉村旅游時指出: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美麗鄉村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美麗中國的基石,要摒棄以往“兵營式”的美麗鄉村模式,從當地實情出發,以城鄉融合為目標、以宜居宜旅為導向,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發展的眼光,構建新型鄉村,搭建好鄉村振興的環境基礎。
二是挖掘整理當地的鄉風民俗、農村節事活動,通過宣傳、教育、樹立典型,逐步恢復鄉村的良好民風,杜絕各種陋習,提升鄉村軟環境的吸引力,把鄉風民俗、節事活動打造為獨特的旅游產品。
三是要結合中國國情、中國特色,走中國式的鄉村振興之路。在鄉村旅游建設實踐中我們發現,我國農村最大的特點和難點就是數量眾多的“小農戶”如何與大產業對接的問題。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方式,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很多開發商習慣于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搞整村搬遷,這樣就從根本上背離了鄉村振興的本質,因此,我們應積極探索小農戶與大產業對接的方式,如通過“公司 + 農戶”或者旅游合作社的模式實現共贏發展,把小農戶納入到代農業發展軌道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六、科學規劃,構建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
一是鄉村振興是當前最大的國家戰略,各種社會資源紛紛瞄準鄉村振興,由于水平問題、認識問題、角度問題,不排除在具體手段、路徑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各級政府要幫助基層把好關、定好位,在鄉村振興上堅持宜建則建、可建再建的原則,不盲動、不冒進,精準定位、久久為功,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二是鄉村振興是關乎鄉村發展的長遠大計,因此要注重構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杜絕表面文章、短期行為,讓鄉村從一時美向時時美轉變,從外在美向內在美轉變,從環境美向人文美轉變,從形象美向制度美轉變,構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和長效機制。
三是摒棄重建設、重投資的思維,強化重經營、重品牌的理念。可以預見鄉村旅游是今后一段時期投資建設的熱點,必然會帶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必須堅持市場化原則,在鄉村旅游規劃中找出亮點、做出特點,切忌簡單重復、無序發展,要提高市場競爭力,樹立鮮明的品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我有一塊地,請問怎么做休閑農莊規劃?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