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文旅規劃發展體系有哪些?
發布日期:2021-09-17 點擊數:126
到2025年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治理效能顯著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文化鑄魂、文化賦能和旅游為民、旅游帶動作用全面凸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競爭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那么你知道“十四五”時期,文旅規劃發展體系有哪些?
一、構建新時代藝術創作體系
重點是加強對藝術創作的引導,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大力培育謳歌新時代的精品力作。
強調要以社會效益為優先,同時注重經濟效益,注重扶持現實、歷史和革命題材創作,強調深入生活與人民,提高文藝原創能力,推出新時代精品力作。
比如《覺醒年代》等革命歷史題材劇、《山海情》等脫貧攻堅劇于2021年上半年上映,均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其中,《覺醒年代》和《山海情》還提名白玉蘭獎多個獎項,可見,文藝作品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能夠達到良好的平衡。
二、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
重點是加強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等系統性保護和合理利用,發揮文化遺產在傳承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化遺產該體系的保護傳承主要分為四類:
完善文化遺產資源管理,包括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文物管理的日常檢測和保養等預防性保護,特別強調開展黃河和大運河沿線非遺專項保護。
加強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利用,強調要加強考古發掘,建設中國特色考古學;將文物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利用科技手段保護和管控各文物保護單位,建設革命舊址和館藏革命文物保護修繕重點項目;健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保護與管理制度;加強水下文物保護和調查,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特別強調要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推出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和研學旅游產品。
加強古籍保護研究利用,統籌推進古籍普查、保護修復和數字化建設等,如《永樂大典》和敦煌文獻,并強調古籍要分級保護,完善珍貴瀕危古籍搶救保護,推進古籍縮微復制和創意產品開發。
三、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重點是統籌公共文化設施軟硬件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實效性。
健全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強調要打造城市書房、文化廣場等城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推動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特別強調要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水平,精準對接民眾的文化需求,開展全民閱讀和藝術普及活動,充分保障包括老年人在內的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
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積極推選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創新開展“村晚”“大家唱”等文化活動,加強文化服務對基層的傾斜力度。
加快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包括智慧圖書館和公共文化云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第三方參加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支持社會力量通過實體和贊助等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打造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品牌。
四、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重點是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五、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
重點是發展大眾旅游、智慧旅游,豐富優質旅游產品供給,推進“旅游+”“+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規劃》中關于“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一章共有7項重點任務:
深入推進大眾旅游,優化旅游環境,推進旅游惠民,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特色化、多層次旅游需求;
積極發展智慧旅游,加快推進旅游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豐富優質旅游供給,創新產品體系,優化產品結構;
豐富完善旅游公共設施,優化布局,不斷提高旅游通達性、便利性;
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建立科學規范的質量評價體系;
統籌推進國內旅游和入出境旅游發展,特別是做強國內旅游,振興入境旅游,規范出境旅游,積極助力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六、完善現代文化和旅游市場體系
重點是做優做強國內文化和旅游市場,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市場監管能力,維護市場繁榮有序。
培育各類市場主體,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支持眾創空間等載體建設,加強政策引導,支持中小微企業特色發展,鼓勵建設區域文化旅游企業綜合服務中心。
加強行業管理和服務,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審核機制,建設旅行社動態管理機制,規范旅游新業態發展,完善應急體系,建立高效便捷的旅游投訴受理與反饋機制,開展文明旅游實踐活動,加強行業協會自身建設。
比如景區安全管控問題層出不窮,各類景區安全設施和人員配置不到位,導致眾多安全事故頻發,包括網紅蹦床中游客骨折,游客吊威亞毀容等,由此可見,景區安全管控仍需加強規范。
七、建設對外和港澳臺文化交流旅游推廣體系
重點是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深化國際旅游合作,創新交流合作的機制、內容和方式,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未來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什么?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一、構建新時代藝術創作體系
重點是加強對藝術創作的引導,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大力培育謳歌新時代的精品力作。
強調要以社會效益為優先,同時注重經濟效益,注重扶持現實、歷史和革命題材創作,強調深入生活與人民,提高文藝原創能力,推出新時代精品力作。
比如《覺醒年代》等革命歷史題材劇、《山海情》等脫貧攻堅劇于2021年上半年上映,均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其中,《覺醒年代》和《山海情》還提名白玉蘭獎多個獎項,可見,文藝作品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能夠達到良好的平衡。
二、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
重點是加強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等系統性保護和合理利用,發揮文化遺產在傳承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化遺產該體系的保護傳承主要分為四類:
完善文化遺產資源管理,包括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文物管理的日常檢測和保養等預防性保護,特別強調開展黃河和大運河沿線非遺專項保護。
加強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利用,強調要加強考古發掘,建設中國特色考古學;將文物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利用科技手段保護和管控各文物保護單位,建設革命舊址和館藏革命文物保護修繕重點項目;健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保護與管理制度;加強水下文物保護和調查,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特別強調要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推出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和研學旅游產品。
加強古籍保護研究利用,統籌推進古籍普查、保護修復和數字化建設等,如《永樂大典》和敦煌文獻,并強調古籍要分級保護,完善珍貴瀕危古籍搶救保護,推進古籍縮微復制和創意產品開發。
三、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重點是統籌公共文化設施軟硬件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實效性。
健全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強調要打造城市書房、文化廣場等城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推動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特別強調要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水平,精準對接民眾的文化需求,開展全民閱讀和藝術普及活動,充分保障包括老年人在內的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
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積極推選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創新開展“村晚”“大家唱”等文化活動,加強文化服務對基層的傾斜力度。
加快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包括智慧圖書館和公共文化云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第三方參加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支持社會力量通過實體和贊助等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打造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品牌。
四、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重點是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五、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
重點是發展大眾旅游、智慧旅游,豐富優質旅游產品供給,推進“旅游+”“+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規劃》中關于“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一章共有7項重點任務:
深入推進大眾旅游,優化旅游環境,推進旅游惠民,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特色化、多層次旅游需求;
積極發展智慧旅游,加快推進旅游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豐富優質旅游供給,創新產品體系,優化產品結構;
豐富完善旅游公共設施,優化布局,不斷提高旅游通達性、便利性;
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建立科學規范的質量評價體系;
統籌推進國內旅游和入出境旅游發展,特別是做強國內旅游,振興入境旅游,規范出境旅游,積極助力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六、完善現代文化和旅游市場體系
重點是做優做強國內文化和旅游市場,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市場監管能力,維護市場繁榮有序。
培育各類市場主體,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支持眾創空間等載體建設,加強政策引導,支持中小微企業特色發展,鼓勵建設區域文化旅游企業綜合服務中心。
加強行業管理和服務,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審核機制,建設旅行社動態管理機制,規范旅游新業態發展,完善應急體系,建立高效便捷的旅游投訴受理與反饋機制,開展文明旅游實踐活動,加強行業協會自身建設。
比如景區安全管控問題層出不窮,各類景區安全設施和人員配置不到位,導致眾多安全事故頻發,包括網紅蹦床中游客骨折,游客吊威亞毀容等,由此可見,景區安全管控仍需加強規范。
七、建設對外和港澳臺文化交流旅游推廣體系
重點是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深化國際旅游合作,創新交流合作的機制、內容和方式,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上一篇:未來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什么?下一篇:【綠道案例】遵義游樂園——黔北最大的游樂園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