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如何在農村發展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的根本特征是依托網絡技術、現代技術和現代管理方式,資源擁有方將使用權在更寬領域、更大范圍內讓渡給他人和機構,共享資源、獲取回報、實現共贏。發展共享經濟體現新發展理念,符合共同富裕要求。作為脫貧攻堅的延續和發展,鄉村振興的根本奮斗目標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并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顯然,共享經濟與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高度契合。共享經濟模式可以將農村的富余資源與城市需求之間進行最大化、最優化的重新匹配,將不確定性和流動性轉化為穩定的連接。發展共享經濟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找準著力點和落腳點。
1、共享綠水青山。通過整合包裝鄉村優質自然資源,發展健康養生和旅游業,實現與城市居民共享綠水青山。依托森林資源、空氣資源、溫泉資源,定制個性化康養、旅游產品,開展訂單式、貼心化服務。通過網絡平臺,推出“我在鄉村有氧吧”“我在鄉村有溫泉”,讓城市居民在鄉村共享“森林浴”“日光浴”“溫泉浴”,感受科考游、探險游、山地游、研學游,實現資源共享,創造經濟價值。積極探索建立森林碳匯交易和生態補償機制,把鄉村優質的空氣“賣”到城市,滿足城市碳排放需求。
2、共享鄉村文化。完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建好農村圖書閱覽室、村史博物館、農家書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農村文化陣地,為實現文化共享打下堅實基礎。深挖鄉村文化共享潛力,傳承弘揚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增強鄉村文化活力。將鄉村特色文化元素融入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觀光之中,拓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鏈條,實現更大維度的共享。發展智慧共享鄉村文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打造“互聯網+鄉村文化”,通過互聯網展現立體鮮活的鄉村文化,使城市居民在共享鄉村文化中感悟鄉愁。
3、共享綠色食品。通過“接單”的方式開展農業生產。城市居民通過互聯網向農戶或農場主“下單”,農戶或農場主“接單”后按照訂單要求種植果蔬、飼養家禽。“下單”客戶可通過5G視頻技術對“私人訂制”農產品實施全過程實時監控,隨時觀看作物生長情況,果蔬長好、家禽長膘后送貨上門。城市居民不僅共享鄉村的優質食材、綠色食品,還能參與農業生產過程,既滿足物質需求,也滿足精神需求。同時,供貨方和需求方直接對接,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
4、共享田野山林。整合鄉村田園、果林、山塘資源,承租給城市居民,讓城市居民在鄉村有自己的菜園、果地、魚塘,鄉村群眾通過土地租賃和幫忙打理農作物的方式獲得租金收入和工資收入,兩者在共享中各取所需,促進城鄉融合和資源互動,實現政府、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以及城市居民共建共享共贏。同時,通過共享田野山林,一大批閑置的撂荒地將被盤活,田野顏值、土地利用率等得到大幅提升,農業旅游、產業開發等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被源源不斷激發,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
5、共享村居民宿。以“我在鄉村有個家”為目的,盤活閑置鄉村用房,用好租賃權和使用權,在保持所有權不變的基礎上,面向城市群體進行認購。按照認購城市居民的要求,對住房進行適當的裝飾改造,既保留原汁原味,又滿足不同客戶的差異化需求,給城市居民在鄉村安個家。同時,因地制宜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和共享農莊建設,加快通信網絡、物流體系、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營造宜居宜業的鄉村環境。大力發展以享水谷共享農莊為代表的脫貧濟困型共享農莊,采取政府、企業、農戶三方“共有、共享、共贏”模式,村民獲得免費安置房、土地分紅和務工收入;企業獲得運營收益;政府實現“造血式”精準扶貧;社會消費者獲得高品質生活體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上一篇:下一篇:福建德化搞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