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發展田園康養農業?
現代農業在產業深度上,農業不僅僅是第一產業的種植和養殖,農業還是第二產業的食品原料,還是從田間地頭直達消費者廚房餐桌的快消食品,還可能是綠色安全化工原料;在產業類型上,農業不僅是田間土地上的勞作,還可以是第三產業休閑的、觀光的、親子活動的、健康養老的、創意文化的。在第三產業領域,要拓展和延伸出農業的多功能性,從農業的休閑、科普、觀光、生態文化功能中挖掘農業的深層次價值。在深挖價值的過程中,從農業的歷史、文化及自然條件中把握住一個獨特的價值點,就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時整合市場資源和產品資源,最終獲得盈利。
康養農業,是傳統農業的升級版,它將傳統的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相融合,是以健康為宗旨,以“三農”(農村、農業和農民)為載體,以科學養生方法為指導的新業態。康養農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到“開發農村康養產業項目。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態種養等產業,打造鄉村生態產業鏈。城鄉居民消費拓展升級趨勢,結合各地資源稟賦,深入發掘農業農村的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
康養農業的發展符合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以及社會人文發展的方向。近年來,康養農業正逐漸成為農業發展的新趨勢。有專家大膽預測,康養市場作為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樣式,每年蘊含至少1萬億元的市場規模,未來五年可能擴大八倍。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中國老齡化的社會現象突出,城市人口“養老、養生、養心”的需求,在鄉村發展田園康養農業大有前景。目前,田園康養農業的類型主要有三種:
1.根據自身特色,確定鄉村開發類型
如果鄉村本身有著名的地理標識性農產品,可以根據農產品開發系列美食康養。有些長壽村有長壽文化基礎,倡導食養、藥養、中醫等健康養生,結合養老民宿,發展中長期的家庭養老機構,適合作田園長壽文化康養開發等。
2.無特色資源,植入相關特色與功能
對于無明顯特色資源的鄉村,可以植入康養資源,通過旅游的搬運功能進行特色植入。這類型一般僅適合長壽文化型、生態養生型,醫養結合型或養老型的開發。
例如,生態養生型要求有較好的環境基礎,后期要改善和維護鄉村生態環境,同時培育和引導養生養老產業進駐,發展養生產業,進行生態養生型開發;醫養結合型需導入醫藥產業,形成醫藥種植產業鏈或形成醫藥產業小鎮等。
3.強化健康主題,多元化開發
田園康養綜合體必須強化健康養生養老主題,進行多元化開發。以健康養生、休閑養老度假等健康產業為核心,進行休閑農業、醫療服務、休閑娛樂、養生度假等多功能開發。
田園康養農業可依托景觀資源、優質空氣、特色農事、生態飲食、農耕文化等進行開發:
(1)依托景觀資源,以靜養生
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中,欣賞著天然的、生態的農業景觀,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和快節奏的生活,心靈回歸到了簡單的本真,縱情于田野山水中,慢慢地感受農業景觀帶來的無限美感,人們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愉悅,盡情享受田園生活的寧靜和自在。
(2)依托優質空氣,以氣養生
呼吸好的空氣,是養生的首要。人的一吸一呼看似很平常,其實承載著重要的養生之道。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一個人每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可見空氣質量的好壞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在鄉村田園中,更多的綠色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空氣清新,改變著生態環境質量,空氣中有更多的負氧離子,這正是養生所不可缺少的“空氣長壽素”。老年游客在田野中散著步,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觀賞著美麗的自然景觀,身體和心理上都格外暢快,最終達到養生和長壽目的。
(3)依托農事勞作,以動養生
生命在于運動,適宜的運動是一種比較科學的養生休閑方式。現代農業的形態已從最初的種植為主發展為種植、觀光、體驗等形式并存。
以前農耕是農民為了糧食和生存進行的長期的職業性勞動,而此處提到的田園農事勞作則是適度的、參與性、短期的健身養身活動,更強調體驗性和適度參與性,以達到鍛煉身體,強身健體的目的。
(4)依托生態飲食,以食養生
古語有云:“養生之道,莫先于食。”提到養生,就一定會想到飲食。養生農產品就是五谷雜糧,在鄉村農民都是吃自家種的應季的糧食和蔬菜,這就是養生之道。老年游客來到鄉村田園中,住農家院落,吃農家飯菜,吃五谷雜糧,吃應季蔬菜,品當地飲食特色,在一行一食中,達到養生目的。
(5)依托農耕文化,以和養生
農耕文化是農民通過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源遠流長,并且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它也是鄉村文化生活的重要體現,反映了農民自給自足、勤勞、質樸的思想感情。
注:本圖文來源于網絡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上一篇:下一篇:福建德化搞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相關內容